人生就是一条自我救赎之路——《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很早以前就听说了这本书,一直无缘拜读。最近终于买了回来,分两天读完。总体来说,作者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情节丝丝入扣,围绕两条主线——阿米尔和哈桑的关系、阿米尔和父亲的关系进行,代入感很强,几次看到动情处会潸然泪下。
本书作者是卡勒德·胡赛尼,他在1965年生于喀布尔,后随父亲逃往美国。《追风筝的人》是他的第一本小说,据说本书有他的自传。书中主要讲了12岁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的仆人哈桑情同手足,一起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
哈桑总是时时刻刻、无微不至地照顾着阿米尔,每天早上替阿米尔熨好衣服,做早餐,收拾房间,那时他们,童年的他们是最好的朋友、亲密无间,那时他们在和平美好的阿富汗幸福的生活着。但就是那一次风筝比赛,阿米尔亲眼看到哈桑为了那只蓝风筝,为了成就自己而受人屈辱,而他却因为胆小懦弱躲在角落里不敢出去帮哈桑,甚至连声都不敢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哈桑被别人欺负。之后阿米尔一直冷落避开哈桑,因为每次看到哈桑时他就会想起自己的胆小懦弱,无法原谅自己,所以那之后阿米尔就想尽一切办法的赶走哈桑,不惜栽赃陷害,最后阿米尔如愿以偿地赶走了哈桑。
后来的许多年,随着阿富汗的战争爆发,随着阿米尔去往美国,他再也没有见过哈桑了,可在他心里始终有着对哈桑无尽的愧疚,始终讨厌着当时胆小懦弱的自己,讨厌当时自己对哈桑做的一切,讨厌当时背叛了哈桑的自己,他不曾同任何人说起他和哈桑的事,可每每想起那些事情他都极其渴望得到的原谅,是哈桑的原谅,也是他自己的原谅。
直到有一天阿米尔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那头对阿米尔说:回一趟阿富汗吧,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为了赎罪,为了原谅自己,阿米尔重新踏入了故乡的土地,在那里他见到了哈桑,是自他把哈桑刚出家门后第一次见到哈桑,是在一张发黄的老照片上见到了哈桑,在那里他得知了哈桑这些年的一切生活,得知哈桑这些年从未怪过他,得知哈桑这些年对他还是和以前一样的忠诚,和以前一样的爱,和以前一样“ 为你,千千万万遍 ”,在那里他鼓起一切勇气,冒着再也回不去美国那些平静日子的风险,冒着随时会死在阿富汗的风险,去救赎了哈桑的儿子。
故事的最后,中年的阿米尔在美国的某个草地上,在一群孩子的欢笑声中,为哈桑的儿子追着一只风筝,不停的追。就像当年哈桑为阿米尔追那只蓝风筝一样。
我对文中阿米尔的父亲印象深刻。他的父亲是个很矛盾的人一方面他勇敢、伟大又慈善,花众多的钱帮助喀布尔需要帮助的人,甚至建起了恤孤院。书中尤其展现阿米尔的父亲勇敢伟大淋漓尽致的情节,就在于父子俩逃往白沙瓦的过程中遇见俄国士兵准备欺辱与其同行的少妇,在手无寸铁的情况下,可能挨子弹死于非命的情况下,阿米尔的父亲仍旧挺身而出。另一方面,他阴暗(这是书中很难展现出来,却通过阿米尔得知自己与哈桑同父异母的真相后,再对父亲的回忆塑造出来)。
人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再恶毒的人也有“善良”的一面;再好的好人,也有丑陋的一面。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如人生百味般的悸动和感动,同时也伴随着害怕与无助、残酷与悲凉。我曾多次为懦弱但坚守的阿米尔,悲惨却忠诚的哈桑,脆弱而无辜的索拉博掩面哭泣。但合上书的那一刻,在我心中久久挥之不去的,却是那令人疼惜又令人敬佩的信仰——“为你,千千万万遍。”
文中的风筝不仅仅是指的本意,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于阿米尔来说,风筝隐于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
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一只风筝,不管它的意义是什么,它总让我们勇敢的去追。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我救赎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