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包含:
看完后印象深刻的本书核心观点
每个章节有整理的摘抄
看完后的自问四个问题
核心观点
1. 不惩罚、不娇纵,和善而坚定地有效管理孩子(和善与坚定并行是正面管教的基石。)
2. 事情在变得更好之前会变得更差
3. 孩子们更愿意遵从他们自己参与定制的规则。
4. 孩子需要得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
5. 要“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要赢得孩子的合作。
6. 孩子在自己感觉良好的时候才会变得更好,而不是感觉很糟糕的时候变得更好(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若想要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们感觉更糟?)
7. 错误是孩子学习的好机会
8. 承担责任,而不是指责;解决问题,而不是惩罚。
9. 正面管教的目的在于获得积极的长期效果,以及立竿见影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10.几个词语:逻辑后果、积极的暂停
本书观点深受阿尔弗雷德•阿德勒、鲁道夫•德雷克斯的思想影响
第一章 正面的方法
正面管教工具
1. 废除惩罚
2. 废除娇纵
3. 和善而坚定
4. 给孩子培养“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的机会
5. 当心是什么在起作用(惩罚带来长期负面的效果)
6. 放弃荒诞的观念——若想让孩子做得好,就要先让他感觉糟。
7. 让孩子参与到设立限制中来
8. 用启发式的问题
9. 使用和善而坚定的话语
对孩子造成伤害的一些做法:
1. 替孩子做本该他们自己做的事
2. 对孩子过度保护
3. 给孩子买太多东西
4. 包揽孩子遇到的困难
5. 不花足够的时间陪孩子
6. 替孩子做作业
7. 对孩子唠叨、发号施令
8. 对孩子高声叫嚷,然后又赶快解救
有效管教的四个标准
1.是否和善与坚定并行?(对孩子尊重和鼓励)
2.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心灵纽带)
3.是否长期有效?(惩罚在短期有效,但有长期的负面效果)
4.是否能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善于解决问题、敢于承担责任、乐于贡献、愿意合作)
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
1. 对个人能力的感知力——我能行
2. 对自己在重要关系中的价值的感知力——我的贡献有价值,大家确实需要我
3. 对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响的感知力——我能够影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4. 内省能力强:有能力理解个人的情绪,并能利用这种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5. 人际沟通能力强:善于与他人合作,并在沟通、协作、协商、分享、共情和倾听的基础上建立友谊。
6. 整体把握能力强:以有责任感、适应力、灵活性和正直的态度来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限制以及行为后果。
7. 判断能力强:运用智慧,根据适宜的价值观来评估局面。
孩子的大多数行为问题正是源于“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的缺乏。
惩罚的长期效果是孩子采用以下四个“R”中的一种来“回敬”我们:
1. 愤恨——这不公平,我不相信大人了。
2. 报复——这回他们赢了,但是我会扳回来的。
3. 反叛——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我不是必须按他们的要求做。
4. 退缩——偷偷摸摸(我下次绝不让他抓到);自卑(我是个坏孩子)。
其他零星观点:
过度控制和过度骄纵,都在培养孩子不负责任的行为。
研究表明,经常受到惩罚的孩子,要么变得极其叛逆,要么变得因恐惧而顺从。
对于理解正面管教来说,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孩子们更愿意遵从他们自己参与定制的规则。
“和善”意味着尊重孩子,也尊重自己。娇惯孩子并不是尊重孩子,不让孩子有任何失望也不是尊重孩子,它剥夺了孩子培养“抗挫折力”的机会。用语言表达对孩子感受到理解,相信孩子能够经得起挫折并能由此培养出对自己的信心,也是尊重孩子。
实践:关于孩子写作业的和善而坚定(自己写的,给萱萱依依妈妈,可是作用不大)
妈妈的焦虑:
1.孩子写作业慢
2.别人家的孩子都写完了(外界的比较)
3.嫌弃孩子写作业字难看
4.觉得孩子总是很粗心,习惯不好。
怎么办呢?
首先,要让孩子感受到写作业这件事是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来承担责任。可以跟孩子讨论“为什么要写作业”这个问题,让孩子自己有所意识。
第二,让孩子对自己的作业作出合理的安排,你希望孩子一回家就写作业,孩子希望先喘口气,这样就会有矛盾。你们可以一起制定一下时间计划表,什么时间做完什么事情。
第三,设定限制,在制定时间表时,要限制一天看电视、玩其他东西的时间,如果没有按照时间安排去执行,需要承担一定的后果——比如认真练字一页、这个星期的零花钱取消。
在执行的过程,一定要做到和善而坚定。就是温和地和她做好商量,尊重相信她能做好;若没做好也要坚定地执行相应的后果,尽管看她眼泪流流,也不能因此而心软。刚开始,她可能会不习惯,但每一件事家长都是有原则的,很坚定的,她就会知道她的推脱是没用的。
最后,写作业很重要,亲子关系更重要,平日里对孩子的态度始终要“和善而坚定”。
第二章 几个基本概念
阿尔弗德雷·阿德勒推行“平等”的概念,鲁道夫•德雷克斯是阿德勒的合作者,进一步发展了阿德勒的理念。
所谓“赢了”孩子是指大人要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而“赢得”孩子指的是大人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孩子的态度对待孩子(和善而坚定)相信孩子有能力与大人合作,并贡献他们的一份力量。“赢了”孩子可能会使孩子成为失败者。
所谓“他尊”,就是孩子认为自己的自尊取决于外在的他人评价,孩子可能会变成“讨好者”或者“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他们会观察别人的反应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而“自尊”是学会自我评价和内省。大人应该教会孩子把错误当成学习的大好机会。
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
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核实是对的理解;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可以说自己曾经有过类似的感受和行为。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这样孩子就能够愿意听你说。
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避免类似问题再发生。
友善、关心和尊重是上述四个步骤的根本,要让孩子感觉到被支持,而不是被羞辱、指责、辨解。
问孩子而不是告诉孩子,是最有效的正面管教方法之一。
阿德勒的基本概念
1.孩子是社会人
2.行为以目的为导向
德雷克斯解释说“孩子们的觉察能力很强,但是解释能力却很差。”所以他们常常会为达到的效果背道而驰。
3.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4.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5.社会责任感或集体感
如果我能替孩子做了太多,就剥夺了他们通过自己的体验来发展出对自己能力的信念的机会,他们反而会认为自己需要别人的照顾,或者他们理应享受特别的服侍。
6.平等
7.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
矫正错误的三个R
(1)承认:我犯了一个错误。
(2)和好:我向你道歉。
(3)解决:让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
当我们把犯错误看作一个学习机会而不是什么坏事时,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就变得容易多了。如果我们把犯错误看成一件坏事,我们会倾向于觉得自己无能,感到灰心,并且可能会为自己辩解、推托、轻下判断或好批评。
8.要确保把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
第三章 孩子出生顺序
分析了孩子出生顺序与性格的关系,在我看来这还是跟家庭氛围和家长态度有关,不全为出生顺序决定,所以这个章节不摘抄。
第四章 重新看待不良行为
孩子表现不好,都是因为对自己感到失望。
四个错误观念和错误行为目的(破折号后面是错误观念),跟惩罚的长期效果可对应。
1. 寻求过度关注——只有得到你的关注,我才有归属感。
2. 寻求权力——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者至少不能由你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
3. 报复——我得不到归属感,但至少让你得到同样的伤害。
4. 自暴自弃——不可能有归属感,我放弃。
重点学习、实践《错误目的表》
帮助识别错误目的和观念的线索
1. 积极暂停后,感受自己当下的感受,对照《错误目的表》
2. 停止孩子的行为后,观察孩子的反应,对照《错误目的表》
对每一种错误目的的有效鼓励方式
寻求过度关注:
寻求权力:
报复:
自暴自弃:
目的揭示法
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观念
第五章 担心逻辑后果
自然后果
自然而然发生的任何事情,其中没有打人的干预。比如淋雨了就会被淋湿。
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也是有前提条件的,以下四种情况不适合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
1. 当孩子处于危险中的时候;
2. 花时间训练的过程;
3. 当自然后果会影响到其他人的权利时;
4. 当孩子行为的结果在孩子看来不是什么问题时,自然后果就不会有效。
逻辑后果
它要求大人在家庭会议或班会上介入。重要的是,要决定哪种后果能为孩子创造有益的学习体验鼓励孩子选择负责任的合作。它的四个R特征如下:
1. 相关:后果必须是与行为相关的;
2. 尊重:后果一定不能包括责难、羞辱或痛苦,并且应该和善而坚定地执行,且对所有相关人员都是尊重的;
3. 合理:后果一定不能包括借题发挥,并且从孩子和大人的角度来看都是合理的;
4. 预先告知:预先让孩子知道,如果她选择了其中某种行为将会有什么结果出现(或你将会做什么)。
孩子常常知道逻辑后果是什么,并且当大人以尊重的态度提出要求时,孩子很愿意去执行。
使用逻辑后果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是:要考虑到行为的错误目的。要在孩子变得愿意合作之后使用,更加有效。换句话说,要有效使用逻辑后果,就要理解孩子的行为以及长期效果。
逻辑后果不一定是最佳工具,但是可以和其他工具结合使用,重要的是一定要和善而坚定。
可以通过家庭会议让孩子事先参与规则、约定的制定。
决定你自己要做什么事,而不是让孩子做什么事。
1.当孩子试探规则时,事情在变得更好起来之前,往往会变得更坏。在孩子试探的过程中保持和善而坚定是有困难的,但却是有效的。很多人坚信孩子要遭到惩罚(感觉更糟),才能做得更好,却理解不了,当孩子们感觉更好时,会做得更好,这一事实。
2.惩罚可能让你得到更快的结果,但是,逻辑后果——如果使用得当——是帮助孩子培养自律与合作的很多非惩罚方式中的一种。
大人们太容易陷入权力之争,太容易受情绪支配而把“赢得”孩子变成了“赢了”孩子。
管教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孩子做得更好。
第六章 关注于解决问题
关注于解决问题的3R1H
1. 相关
2. 尊重
3. 合理
4. 有帮助
情况一:对于迟到的人,他们应该承担什么样的逻辑后果?
情况二:我们可以做哪些事,帮助迟到的同学准时到达教室?
以上两种情况所产生的头脑风暴结果差距非常大,前者列出来的都是惩罚方法,是伤人的;后者列出的都是如何帮助的方法,是帮人的。
积极的暂停(具体做法不是特别赞同,或者是需要实践确认)
1. 花时间训练(“再振作”区、“夏威夷”角……)
2. 让孩子们自己不知他们的“暂停”区——这是一个有助于他们心情好转以便做得更好的小地方。
3. 事先和孩子(学生)商量好一个计划,比如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去那个角冷静一下。
4. 最后,要教给孩子,当他们的感觉好起来之后,如果问题仍然存在,就要紧跟着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做出弥补。
一个错误的观念:为了让孩子们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们感觉更糟。他们更看重的,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而不是从自己的行为中学习。而事实正好相反,孩子们感觉更好时,才会做得更好。
把后果强加给孩子,往往会导致孩子的反叛和戒备心,而不是探索式的思考。要帮助孩子探讨问题,关键是要停止告诉孩子们答案,并且开始问启发式问题。
典型的启发式问题
1.你当时想要完成什么?
2.你对发生的事情有什么感觉?
3.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那件事情的发生?
4.你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
5.你怎样才能把这次学到的东西用于将来?
6.你现在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想法?
关键是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启发式问题使用原则
1.不要预设答案;
2.如果你和孩子中有任何一个人内心烦躁,不能提问。
3.你问的启发式问题要发自你的内心。
第七章 有效地运用鼓励
做出弥补,是鼓励。因为孩子们因此知道了他们能够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而不必担心受到责难、羞辱和痛苦。
当孩子受到鼓励做出弥补时,他们并没有逃脱不良行为的责任。他们是在不伤尊严和受尊重的情况下学习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当孩子们参与了决定的制定时,就会非常愿意合作,即使最后的解决方案是老师以前提出过很多次而毫无效果的。
由于孩子们频繁地参与解决那些与他们自己相关的问题,他们就学会了正确的表达、开阔的思路、倾听的技巧、记忆的技巧、客观思考的技巧,以及自己的选择造成的逻辑后果。
班会,避免做一下两件事,
1.不要把班会当作另一个说教的平台。最关键的是,老师们要尽可能客观,并且不要评判。这并不意味着你不可以提出看法,你仍然可以把你的问题放入议程,表达你的观点。
2.不要把班会作为继续过度控制孩子们的手段,孩子们会一眼看穿,并且就不会合作了。
第八章 班会
第九章 家庭会议
后面几章都是实操性比较强的,有借鉴意义,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没摘抄,可以在需要用时拿起来看。
2020/1/29完整看完了第一遍
自问四个问题:
1.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这是一本大儿童日常老师对待孩子态度可以逻辑自洽的一本书。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平常凭借着经验、对孩子的理解和敏感,也这样做,但是我们做得、理解得很零星,这本书恰好帮我们更好地去认识我们的行为特点,以及为什么这样做。当然,也有很多我们未踏足、或者有误区的地方,这本书给了有力的引导。值得学习。
一句话介绍就是:不惩罚、不娇纵,和善而坚定地管教孩子。书中理解对待孩子的态度、观念、方法都很具有实操性。
2.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以后可以更有理有据、有自信地与家长交流育儿经验。
去理解、判断孩子犯错行为背后的原因,觉察自己当下的状态,从而采用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 看完你有什么疑惑或者困难?
看到后面,看得比较水。前面的很多理念击中我,后面的实操看看而已。不知道是看书习惯不好,还是需要有更好的阅读技巧。
4. 我还需要如何更进一步从中学习,从而应用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
整理,结合大儿童实例,运用到新人成长培训的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