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教学,吾将上下而求索
拿到工作室准备的礼物,看着这一套崭新的书籍,有一种沉甸甸的温暖。回到家,铺展开来,眼神一下子就落在了《小说教学教什么》上了。
记得大学时,空课时间比较多,觉得最开心的事莫过于坐在学校的图书馆里,捧着本小说,或是莫言,或是毕飞宇,或是严歌苓,又或是鲁敏,一看就是一整天。我是酷爱小说的,但是在此之前从未想过如何去教,三年半的教学生涯,也接触过好几篇小说,但是好像未曾将其文体的特殊性提到极其重要的位置,似乎和其他类型的文章用差不多的手法教完了,把落脚点更多地放在了作家的介绍,背景的补充上了,也并未觉得有多不妥。
说实在的,这不是一本读的很轻松的书,扉页说“这是本要带着笔阅读的书”时,我本是有些不以为然的,但是刚读到正文的第一页,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大大的问题:请回顾 目前小说教学的现状,写下你认为值得学习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建议每个部分不少于3条。我一下子脑子一片空白,拿着笔两分钟内竟然没写出一个字,那一刻我突然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无知。绞尽脑汁之下写出了这样一条:值得学习的经验是要善于从文本的整体入手,进行解读;存在的问题是和其他文体的教学区别性不大。说实话,自己把这两句话写在书上,都不禁觉得很是惭愧。但是情绪真是一个奇怪的东西,在觉得惭愧的同时我不由得对眼前的这本书有了几份敬意了,这是一本真切地希望读者思考的书,这是一本真正地愿意和读者一起探索的书。正如前言所说“这是值得你慢慢读的书。”
主题学习工作坊中,让我感悟最深的是一个叩问:我们为什么要读小说?是啊,我在心里问自己“我为什么最爱读小说,小说给我带来了什么?在那么多的时光里,我在图书馆的小说前都收获了什么呢?”我似乎有话可说却又感觉语言能力的有限让我组织不了能说服我的语言,当我看到书上说“小说是最接近人生的一种文本。读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成它延长了我们人类有限的生命,它丰富了我们人生单一的生命”时,我有一种被触动到的感觉,是啊,也许我在读小说的时候享受的不就是那样一种虚幻却又真实的体验感吗?在文字中像是做了一个梦,又像是泛了一次舟,心之所向,情之所致,如此美好!
后面的共同备课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对《十八岁出门远行》的研讨。可能是因为学过这篇课文而后对余华的作品本身关注比较多,所以感受最深。我也顺手搜了几篇网上关于这课的教案,大多是定位于体会新奇独特的语言(顺便补充余华和先锋小说),理解荒诞情节背后隐藏的寓意。最后加上一些三观的正能量教育,但是这篇文章的探讨好像给了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比如这篇文章中有两个“我”,一个是作为作者的“我”,一个是小说中的叙述者“我”;比如小说的表现为了达到不同的效果,叙述视角的转换很重要;再比如对“荒诞”的教学,先要界定“荒诞”,然后从此去解读文本,再把解读出来的内容教给学生,如果连定义都不清楚,一节课中让学生体会荒诞情节背后的含义的活动也就不可能落在实处。。。。。。
这本书远远不应该读完一遍让其蒙尘,而应该多多地读一读,悟一悟,期待有一天讲台前的我,小说教学能让学生也如我一样爱上小说。求索求索,不索何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