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教育
让孩子变成“识人”族

让孩子变成“识人”族

作者: 山西优博教育 | 来源:发表于2016-08-01 08:02 被阅读72次

    回家赶场鸿门宴

    陪爱人回老家,江东父老很是热情,七大姑八大姨听说妻子异地返乡纷纷邀请前往相聚。

    相聚的时光总是美好的,至少大部分是美好的。在美好的背景下,总会偶尔跳出几个不太舒服的环节。此次回家,由于带着孩子,似乎命中注定每次的聚会会成为竞争的赛场。参赛的选手是孩子,代表的是大人的尊严和教育水平。

    几番竞技后,似乎成绩的优劣还不是很悬殊,毕竟孩子的年龄差不多,况且都还比较小,表现能力也就基本类似。

    无奈家长们似乎对于平局并不满意,看孩子们无法分出高下,便亲自上场,仿佛一个个销售精英,拼尽所能,介绍自己孩子有多厉害!识字的数量、背诵的唐诗等等,甚至包括一些民间俗语都能成为给孩子加分的利器。

    我默默听着有些难懂的方言,看着他们眉飞色舞的表情,呼吸着充满火星味的空气,和孩子们一起,低头吃着其他人不感兴趣的饭菜……


    天下大势皆如此

    其实这样的饭局自从我小时候就已经开始参加。只不过之前觉得只有自家如此,而现在才知道如此普遍;另外,以前只是台前的木偶,而现在马上变成了被针锋相对的“大佬”。

    为什么至少从我小的时候便开始的“饭桌竞赛”会一直持续至今?为什么这个我曾经那么厌恶的恶习逼迫着我站到了竞赛场的中心?

    一方面是社会的竞争现状导致;另一方面是家长的自我安慰造成。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个形容社会竞争的方式已经不知道使用了多久。然而桥没见宽,人却越来越多。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未来的竞争必将会更加激烈。暂且不讨论到时的适龄人口究竟会增加多少,但这心理压力却已经开始在家长中间传递。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自己家的孩子可以多学一些,是不是就更有实力挤出一条过河之路呢?这个思想延续多年。经济实力的好转,让更多家庭在拥有意愿的基础上,终于有能力让孩子参与更多能力的训练和学习。现在的孩子确实拥有了更多展示能力的本钱和实力。

    另外,在上述背景下,家长需要用现实的感官来补偿付出的努力。亲朋好友的聚会为此提供了一个条件绝佳的机会。面对亲朋好友,既能得到更为持久、“实质”的表扬;又能让孩子增加自信心。关键是可以树立在家中的威信和权威。

    一方面是被迫的竞争压力,一方面是虚荣的自信。二者共同激发了家长节衣缩食也要送孩子补习的信念。也促成了全社会整体的补习浪潮。

    图片来自网络

    无暇思考“随大流”

    时代背景的压力往往大到让人无法抵挡。人们在“普遍共识”的催促下,会本能地选择“安全”。安全意味着“随大流”,意味着虽然不一定对,但是不会错。“随大流”的安全来自与大多数保持一致,法不责众。

    “随大流”的人不用考虑究竟自己想要什么、会变成什么。似乎也不必考虑,或者考虑也是白考虑。但是真正需要品味人生、规划人生的人,应该有勇气跳出汹涌澎湃的人海,跃过惊涛骇浪的“主流”,问问自己,成功的人生究竟需要的是什么?


    补习学不到,社会用得上

    文化行为标准影响个人的命运

    补习文化课、上特长班并没有什么不对,它能不同程度地增强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关键的问题是,盲目地选择补习,会让家长错失思考的时间,蒙蔽父母应有的长远眼光。

    图片来自网络

    越来越多的事实告诉我们,能不能找到工作虽然取决于个人成绩及特长,但是能不能做好工作,人生幸福感几何则更由自身的性格、情商决定。

    一个人所共知的现实是:每个国度或部落都有独有的行为准则。被鼓励的、被允许的、被反感的、被排斥的都有明确的标准。符合标准的人,必将会被文化所接受,不符合标准的人,必定会被抵制。

    如果我们想生活顺利,必须要遵守文化的制度;如果我们想感觉幸福,必须要学会如何感知周围人群的态度,调整自己的状态。而没有这样能力的人,会受到文化的惩罚,惩罚的结果往往会让其更不适应文化的环境。这是一个互相影响、相互作用的循环。


    识人更重要

    如上所述,只有我们拥有适应“循环”的能力,我们才能快乐、幸福地在社会中生存。

    由于社会是由人构成的,所以适应社会的能力,是“识人”的能力——认识自己、感知他人

    当我们可以轻松地认识自己,感知他人,我们便能够准确地按照社会认同的行为习惯进行工作和生活。那么这无异于拿着攻略玩游戏,一切尽在掌控中。


    识人教育的内容

    “识人”的能力包括对自己性格的塑造、他人心理的感知,甚至是周围环境的观察。而这所有的情商技能,几乎都与一个词密切相关——“情绪”。

    如何发现、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预知、感应他人的情绪都是社会能力的体现。更是能否融入社会集体的重要技能。

    图片来自网络

    既然如此,我们应该重视起对孩子的情绪管理教育,让他们拥有这样的能力去调节自己,去适应社会。家长尤其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对他们进行培养和锻炼。

    1、对自己情绪状态的意识。

    孩子应该知道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并学会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是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虽然这会随着生理的成熟变得简单。但是,很多事实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乐于向家长表达自己的心声。这明显体现出家长在这方面的教育缺失。

    如果我们耐心地陪同孩子发现自己的情绪变化,鼓励孩子把心事说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经历陪孩子完成这项“课程”,那么我相信孩子会逐渐变得思维敏锐、乐于分享。

    2、控制情绪的外在显露。

    相对上一条,这一点更容易理解。在社会上生存,把内在情绪和外在显现区分开是必修的课程。而很多人甚至直到光荣退休,也没能做好这简单的一句话。不管你是否认同这种能力所带来的“实惠”,在竞争激烈的办公室,“喜怒不形于色”绝对是职场高手的必备素质。

    图片来自网络

    不要觉得这对于孩子来讲太过功利。正常的生理发展,早已或多或少地教会孩子该如何掩藏自己的真实情感,而用不同甚至相反的情绪做出回应。

    想想当你给予一个孩子礼物时候的情景吧,当然不排除孩子真的很喜欢那个礼物,但是我们往往可以轻松地发觉孩子是在为了避免让环境陷入尴尬而故意表示感谢、表现开心。

    当然有时这并不是孩子自学成才,家长告诉的“原则”会让他们学会在什么时候该表现出怎样。比如“大人和你打招呼要回应”、“别人给你礼物要表示感谢”等等。从客观的角度分析,也许这“回应”和“感谢”只是为了迎合社会的标准罢了。

    3、发现他人的情绪。

    以上两点是自我认知和控制方面的技能,而知悉他人的情绪则是维持社会关系的关键要素。提前准确发觉他人情绪的变化和状态,是让自己行为恰当的保证。

    图片来自网络

    聪明的孩子不会在父母生气的时候索要太多;相反,不懂得察言观色的孩子,更有可能会拥有一些“惨痛”的经历。这只是一个简单的说明,却反映出一个最常经历的学习途径。


    “识人”教育的方法

    如何把孩子培养成“识人”族,成为了问题的关键。

    在此发表两点拙见,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指导:

    1、增加情绪方面的沟通和分析判断。

    作为家长的我们,无法代替孩子感受自己的情绪,更别说感应周围人的情绪了。但是,一个负责任的家长不会拿此做借口,应该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应主动增加和孩子关于情绪方面的探讨,对于较小的孩子,我们可以告诉他们,他们的行为对应着什么样的情绪;对于较大的孩子,我们可以和他们讨论情绪产生的动机。以此方法让他们对自己的“情绪库”更加了解,对情绪的类别也更为敏感。

    另一方面,在探讨自身情绪的同时,应逐渐添加对于他人的情绪感知。告诉孩子,他们的行为反映出什么样的内在情感。通过这样的积累,孩子能学会自己观察、判断他人的情绪。继而学习产生情绪的原因,分析如何平复或者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情绪。

    2、灌输社会行为标准。

    这如同一个行为标准,衡量着所有人的情感素质。这更是一个基准,我们的教育应该以此作为最现实的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

    ①家长应该通过准确的教育指导,明确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什么是被允许的,什么又是被排斥的。在这样的“指令”下,孩子会逐渐清晰自己的行为底线和行为标准。

    ②以身作则,榜样作用。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儿童会不可避免地模仿家长的行为。通过观察学习“正当的”行为方式,是比说教更有效的方式。

    ③随机学习。孩子的行为总是倾向于受到积极回应的方面,也就是说,家长的回应方式决定了孩子行为的取向。鼓励符合社会行为标准的行为,无视、排斥不被社会接受的行为,孩子会在无言的教育中学会该如何评判自身的行为。而这样的评判方式更为自然、更为主动。

    以上两点,前者是增强感知情绪的能力,后者是发现、处理情绪的依据。二者相结合,孩子才会拥有实用的“识人”能力。


    做“傻子”还是“疯子”

    图片来自网络

    “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名言,揭示为官之道的同时,更是为人处世的哲学。

    “糊涂”才会让同仁包容自己,“糊涂”才会让自己免于斗争。如上文所言,每个国度和部落都有自己的行为准则。而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国,“难得糊涂”就是这准则的应对方案。

    把孩子塑造成容易被人接受的“傻子”,还是特立独行的“疯子”自然不言而喻。而这不仅仅是一两句话所能完成,首先要做的,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善于捕捉、处理自身和他人情绪的“识人”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让孩子变成“识人”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imaj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