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很多家长总会过度保护孩子,生怕孩子被别人欺负,总觉得只要把孩子放在一个自己营造的“完美”环境里,采取隔离式的教育,孩子就会成长得很好。
但是他们没有想过,孩子总归是要融入社会的,如果孩子没有学会如何和别人相处,一旦把孩子放到群体的环境里,孩子就完全不适应了。所以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就一定要让他适时接触不同的环境和人群,在学习中成长。
如果你有欧美国家的朋友,就会发现他们身为父母大部分都比较神经大条。比如,孩子学习走路,走着走着摔倒了,可能摔得一身泥,或者腿上摔破皮了,英国的父母从来不会像中国的父母那样大惊小怪,不会“打这该死的地”,也不会想着赶紧去看医生,摔得轻的,父母就不予理睬,让孩子自己爬起来,稍微重一点的,父母会过去把孩子扶起来再亲吻一下,然后就让他自己继续走。儿童学家研究表明,孩子对于自然摔跤都有自我保护措施,基本不会让自己的身体受伤。
还有一次的所见所闻让我更为惊讶。一个小孩在路边玩,突然跑过来一个更大的孩子,上来直接打了小孩一下,把小孩打倒在地。令我匪夷所思的是,被打小孩的父母并没有去找那个大孩子的家长算账,而是任由自己的孩子在那儿哭,哭完了,孩子又继续爬起来玩。我想这种事情要是发生在中国,很可能就会引发两家人的战争。
其实,孩子之间发生点磕磕碰碰是非常正常的,父母没有必要对此做过度的反应。我们往往对孩子会过度保护,过度焦虑,这都容易使孩子变得过于脆弱,对父母有强烈的依赖感,人际交往能力差。
有一个非常形象的词语用来比喻这一类的孩子:“草莓族”。指的是年轻人像草莓一样,尽管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但却承受不了挫折,一碰即烂,不善于团队合作,主动性及积极性均较上一代差。
开始投入职场的“草莓族”,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工作时往往没什么定性,只要有更好玩的工作或是较高的薪水,就会见异思迁。
孩子之间天然就有某种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其实跟我们大人所看到的不平等是有所不同的。在这样的不平等氛围里,孩子还是会感到很快乐,即使有时候有点儿委屈,但是他能够忍受这个委屈。孩子的这种示弱,我们可以称为积极的示弱,或者称为妥协。这也是学习相处之道的一个很重要的能力。
我们仔细想一想,长大之后,不是也经常要忍受各种各样的委屈吗?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忍受委屈,有的人不能忍受呢?实际上这就跟他小时候父母不让他被人欺负,明里暗里总鼓励他去欺负别的孩子有很大的关系。实际上,在社会中,任何一个人都有多重角色。有时候你领导别人,有时候你被别人领导;有时候可能别人强势一些,你弱势一些;有时候可能你也会强势,别人也会对你有所妥协。其实这些道理都是孩子在童年时期点点滴滴学会的。
几个孩子在一起玩耍的时候,总会有人表现出攻击性,这是人类的本能。换个角度看,恰恰是攻击性产生了协调力,如果没有攻击性反而就没有协调力。比如,一个小孩欺负了另外一个小孩,用不了多久欺负人的那个孩子就会明白,我让对方难受,其实也是让自己难受,因为被欺负的那个孩子不跟自己玩了,那自己去跟谁玩呢?最终,他们为了继续玩下去,必须自己去协调互相之间的关系。
这种自然的协调,对孩子的合群能力、合作能力、妥协能力以及相互包容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另一方面,实际上只要小朋友在一起玩儿,他就不孤单,不会古怪、孤僻、寂寞、无聊。
甚至,一个孩子如果完全不跟其他孩子在一起玩,他的外貌都会显得特别老气,因为长相本身也反映了学习的结果。他如果只是向爸爸妈妈学习,向爷爷奶奶学习,他就很容易变得老气横秋。他如果经常跟孩子在一起,整天笑啊、哭啊、热闹啊,他的脸上就会始终充满童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