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开篇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之初,性本善,绝不是在宣扬人性本善论,而是说:人生之初,自性完善具足,善恶俱有。自性本自具足,故人人自性相近,而随着环境的熏习、父母的影响,而逐步呈现大大的不同。
生来本自具足的天性,每个孩子都是天使。

孩子怀着爱父母、拯救父母、成就父母的使命而来,从他还是一颗受精卵开始,就和父母发生了生命的链接。他向外界持续发出需求,渴求被接受、被爱,希望感受到即将要降生的世界的安全。但事与愿违,我们接收不到,或理解不了孩子那天真的小小需求,自以为是的给予我们意愿中的回馈,孩子第一次感觉到了挫败、不知所措、恐惧和委屈。但因为孩子是天使,他始终记得自己的使命,一如既往的发出爱的信号,义无反顾的降生到人间。
我们常说:“父母的爱是最无私的”。但作为父母的我们更常抱持的信念是:“孩子,你要怎么怎么样,我才爱你”,试问,哪个孩子在童年期说过:“爸妈,你们要怎么怎么样,我才爱你”?在童年期以前的亲子关系障碍中,首先抛出橄榄枝的往往是我们的天使,因为这是天使之爱,无私的爱。相比之下,父母无私的爱黯淡无光。在自以为是的我们一次次如是的回馈我们的孩子,孩子感受外界爱的需求一次次被否定和拒绝,孩子天真的信念价值观一次次的被蒙上阴影,不复本来面目,天使之翼一次次的撕裂,最终在少年期开始折断。父母坚信,自己是孩子人生的导师,而忘记了孩子才是唤醒我们第二次生命的老师,一次次错失机会,一次次让孩子受伤,回缩、遗忘自己的使命,错误的信念价值观由此形成,变成了另一个我们。
孩子在长大,与父母的互动过程中,他无法用父母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让我们明白,我们哪里是有问题的,哪里是需要修正的。他只能循环往复的呈现种种“过错”在父母面前,期望父母能够看到,这不过是给父母出的考题,是让父母自我觉察,透过“自以为是”的认知外衣,看到答案。而“勇猛”的父母们无情的扼杀掉了这一机会,因为孩子的“过错”不符合自己固有的认知,认为孩子需要管教,需要修剪。严防死守、绞尽脑汁、暴跳如雷,并用自己的认知去抹杀孩子的本来天性,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中,两败俱伤。
拯救人生错乱的父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使命,是天性使然。释放无私之爱的同时,也在向世界发出他的需求,期望得到认同、接纳,感受世界是安全的。而得到的回馈却是:“你是错的;你这样做是不行的;你要听我的;如果不这样,你就不是一个好人”,孩子幼小的认知被一次次伤的体无全肤,潜意识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掩藏了这一次次的伤害,直至孩子形成了“我不够好;我必须那样做,才能获得父母的爱;我只有那样,我才是安全的”,诸如此类的信念价值观,由此拉开了错乱的人生序幕。
没有哪个孩子不是天使,翼虽折,但根还在。他终其一生都在等待父母的智慧觉醒,即使会让自己陷入其中,但依然无怨无悔!期待更多的父母觉醒,为孩子接续那折断之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