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绪论
近年因网上很多广告、网络文章一直鼓吹用 Python
、优化工具
、创新工作模式
等,使工作流程优化以达到减少人力成本、快速输出成果,一时让很多人对这方面的需求趋之若鹜。
但大部分所谓这种 “优化”
只是一个很虚无的东西,只是让大部分培训班、项目(如业务优化机器人)得以赚钱,却对甲方并无实质好处。
现在就让我们来举一个例子。
贰。例子
M公司
最近需得到某些行业公司近几年的财务报表用以分析,300多家公司的数据逐个
搜索、筛选、点击很麻烦,希望做一个自动化
捉取数据的工具
。于是 同事A
就进行相关工具的开发。
以下是这位 同事A 的工作流程:
- (1天)花了 1整天 的时间去
了解
财报公布网站的请求及返回包结构; - (1天)在了解之后,需要
编写
相关程序完成检索、本地存储功能; - (1.5天)调试,并经历第一次
需求变更
(一开始需求并不明确); - (0.5天)
最终
爬取数据。
这只是初始捉取原始数据,但并未整理
及输出成果
。
但若这一切由人手
逐个去做,假设每家公司需要花 3分钟 检索并下载数据,300家公司需要花费15个工作小时,但这可以分摊
给15个同事甚至30个同事去完成的,所以如果折衷下来,可以叫 8个人 同时做 2个小时
便完成所有汇总工作。
叁。那我们又为什么需求工具呢?
虽然以上是某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不过确实说明了,所谓的 “流程优化、工作工具” 并不一定能提高效率。
但,同样在上述工作上,如果我们要捉取的并不止300家公司的数据,而是3000家呢?这个时候,那位 同事A
的工作才显得有价值。
所以并不能任何业务均只以 有无自动化、工作方式变更
来代表有无优化。
肆。如何针对业务优化 '选型'
在开展
每项业务或想变更
某项业务时,如同公司筹资时是选择 发行股票、负债筹资 等方式,各有利弊
。
本文主要集中在开展自动化
及手动化
工作进行讨论,而讨论的逻辑基于下图:
简要说明下上图:
-
自动化
- 在第0天的时候参与业务开展
讨论
及工作制定
- 在第4天前完成
需求理解
及开发
工作 - 第4天-第6天完成工作、新工作方式
交付、培训
- 在第8天及以后是当工作模式完全不变时的
日常工作
- 在第0天的时候参与业务开展
-
手工化
- 刚开始只是
听取
老板意见 - 在第10天前均是
任务理解
与尝试
工作 - 10天后完成
日常工作
- 刚开始只是
针对两种工作方式有以下量化对比指标:
- 需求变更频繁度
- 每次任务时长
- 工作频度
假设
工作内容匹配上述图表
,并对工作业务参考以天
为单位,以下为量化
后建议:
需求变更频繁
需求变更
指在工作中,工作内容
或工作输入输出
格式有所变化
。
若工作变更频率小于16天的,应以手动化
为主。
每次任务时长
每次工作时长指每次需求变更后
的工作时长。
若一项工作毫无变更做到第100天的,就是100天;
若在第5天出现过一次需求变更的,则断开重算
。
时长越长应以手动化
为主。
工作频度
若一项工作在完成后一年才重新开始
的,考虑中间输入输出可能会有所变化,故也建议手工化
。
伍。结语
并无结语。我只是怎样都不想工作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