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重来,你希望在什么样的学校里上学?可能每个人的回答都不一样,但是大家应该都不想在一个死气沉沉,高压强制的学校上课,不知你是否发现,踏入工作岗位的我们越来越要求自由,我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不再是当初那个校园里青涩的考试机器,而是追求自由与个性的时代狂人。
然而时代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微时代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机遇,同时也有不少挑战,我们的学生自我意识早早的觉醒,不再想要一成不变的课堂,不再想要枯燥无味的学习,这样的改变打的教师措手不及,很多老师跟不上学生的步伐,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排斥和质疑,老师最终被时代远远的甩在后边,那未来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如果换位思考很容易可以想到:白天到学校,有丰富的课程来供学生自由选择,每天都有课外活动时间,可以参加各种自己感兴趣的社团,有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可以有一个导师予以指导,自己掌握时间的管理与安排,如果有这样的学校连我都愿意去上,我国有一所学校正在以这样的模式运行,它就是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敢于冲破现有的教学体制,为学生打造一所享受型学习的场所,让他们在这可以得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十一学校按照新的高考“3+x”模式的要求,针对性的开设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校本课程200多门,课外活动课200多个,课程的丰富性不言而喻,这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它采用导师承包制,1个导师负责10多个学生,主要做三件事:一是对学生进行人生发展规划,选定将来从事的行业、领域、职业或专业,入学前两周是自习课,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上课时学生人守一台笔记本,在课堂上查询有关的学习内容,在与教师的讨论中激发思想的火花,教室里摆满了学科专业书籍,供学生查询资料,教师每节课后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这就是李希贵校长独创的“选课走班”,让学生用脚投票,而不是嘴巴说的,这种课程改革模式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各地教师对此褒贬不一,有人说李希贵是神,开创了优秀的教学模式;也有人说李希贵是魔,破坏了学校教育的本质属性。但不可否认的是,看完北京十一学校的宣传短片,大多数学生都想要到这所学校就读,它能够培养21世纪学生的核心素养,即对话、交流、沟通以及协作的能力。
教育的未来在何方?很多家长和老师抱怨说:“现在的学生怎么了?怎么都不愿意上学?”不少老师还会抱怨:“现在的学生真难管,上课都不爱听讲”。当我们在不断抱怨时,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我们的学生和之前大不一样,我看了一个《大学生为什么不去上课》的视频,很受震撼,这个视频讲的是三个男大学生早上在被窝里的对话::“去不去教室上课,去了也不一定学,学了也不一定会,会了也不一定考,考了也不一定过,过了也不一定能毕业,毕了业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找到了工作也不一定能娶到媳妇,娶到了媳妇也不一定能生孩子,生了孩子也不一定是自己的,那还去个毛啊”,这个开放的时代,网络上各式各样的游戏诱惑,网红明星当道,二次元世界的梦幻,都让我们的学生如痴如醉,不能自拔,孩子们没有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家长们一味让孩子考大学,考名校的督促,学生都不明白为什么要学,学了有什么用?有次一个学生问我:“老师,我数学不好,就口算挺好的,我觉得以后生活会口算就够了,为什么还要学几何呀?函数呀?这些知识对我来说有什么用呢?要不是考大学要考这一门,我真心的不想学”听到这些话我竟哑口无言,我何尝不这样想,我能够感受到学生的痛苦,因为我也曾有这样的经历,死记硬背的记住一些自己不感兴趣但是还要考试的内容,考完之后就立马抛在脑后忘记了,这是浪费时间,甚至是浪费生命。
打开淘宝,你或许会有这样的发现,首页上出现你可能会喜欢的,点开之后发现都是你最近关注过的类似商品,电商费尽心思想从我们口袋掏出钱来,他们能够即时了解顾客的个性化需求,我们应该向电商学习,思考教育如何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呢?
对于我这样一个新老师而言,要做到上课吸引学生是个关键,这不仅需要自己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还要有丰富的学科故事,寓教于乐,正如多尔的“三S”理论所写,真正的好课堂应该具备3S,即科学、故事、精神,而大多数教师会做到科学和精神的讲解,但故事不够,这里所说的故事不是要我们瞎讲,而是能够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与学科专业知识相关的点,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备课备什么?应该是备故事,这些故事可以源于生活经验或者读到的小故事,如此便能够走出照本宣科的困境,否则课堂教学很容易“失魅”或者“掉粉”。
有位教师关于教育本质的理解引起了我的思考: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它不是一个工厂,我们不愿改变是因为教育的观念没有转变,没有把握住教育的根本规律,闭门造车行不通,转变的关键在于起步,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引发从事教育工作者的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