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乐趣 成人的哀伤
——也读《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部编版七年级教材要求学生读的第一本书。把鲁迅作为阅读第一人,编者也是用心良苦,既要体现先生的文学史地位,又要让孩子们能有所得,所以《朝花夕拾》自然成为了首选。
记得大二有一天,一位福建大学的教授来我们学校做讲座。主题是《中国暗夜的守夜人》。教授讲鲁迅,讲鲁迅是中国黑夜的守夜人,他揭露、批驳,只是为了给满目疮痍的中国揭疮疤,挖毒瘤,给中国治病。听完讲座 ,我开始对鲁迅先生感兴趣,到图书馆找到《鲁迅全集》,一篇又一篇,慢慢地感受到了向社会内心的孤独和痛苦。这和屈原当年行吟泽畔的身影是那么相似。他们内心都有沉重的爱和希望,都因为爱而直言不讳,无人诉说无人理解的痛苦让穿越了千年的历史背景就此重叠。可他们也不一样,鲁迅更痛苦,因为他选择了做守夜人,守意味着孤独,意味着坚持,也意味着忍受黑暗,这反倒没有一死了之来的痛快。这需要多大的勇气,这得需要多深沉的爱和多广博的胸怀。当年那位教授为我打开了一扇窗,现在我也想为孩子们引一条走近鲁迅的路。是的,走近而已。能学会去接受,自己学会慢慢去阅读。时隔12年,教授已作古,我也离开母校10年之久,可那天的阶梯教室,座无虚席的讲座场景至今还能记得。
人生很多事本就是“当时只道是寻常”,就像这本书的名字由《旧事重提》改成了《朝花夕拾》。先生讲到“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早晨的花娇美,香气宜人,可是过早的采摘却破坏了这份美,也总觉得早晨的花没有经过一天太阳的照射,没有吸收到阳光的温度,缺少了温暖开得不够艳。先生恐怕也是这样的感觉,人生也是经过沉淀之后,才能用更通透的眼光去看到生活中的人和事。另外,故乡是回不去的。回去了人和事已经都不一样,只会徒增许多失望和烦恼,让自己怀疑。但是记忆不会说谎,留在记忆中的人总是那么美好。这或许就是记忆的好处,充实人的生活,让人有根可以寻。给一个心灵的慰藉。虽然年龄不会逆增长但是记忆里的自己永远年轻。童年永远美好。
现在看过去,朝花傍晚摘,自然能用一种审视和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先生在书中展现了他眼中的乡土中国,这片土地上生存着他爱着的那些质朴又愚昧的人们,有他的爱与恨,有他童年的乐趣,但是童年越是有趣,越能看到成年的哀伤。他带着爱与同情去写那些关心他爱着他的人们。希望能用他回忆的笔去感激他们的爱。但是他也希望能更多地展现他们真实的一面,因为这些人就是中国最普通的一员,他们的愚昧就是中国人的愚昧。尽管愚昧多病,就像父亲最后在庸医医治下不愈而终,可我们还是能感受到先生的爱。可能这也是这部散文集与其他文集的区别吧。先生力图去寻找童年的鲁迅,还没有成为鲁迅之前的鲁迅,可毕竟的朝花夕拾,难免还是会有深沉的悲怆。长妈妈躺在了黑暗的地母怀里,父亲病逝,鲁迅多希望能救救他们,而他们只能存在于童年的回忆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