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孟子·尽心下》15:“圣人”小考

《孟子·尽心下》15:“圣人”小考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2-11-25 12:02 被阅读0次

《孟子·尽心下》15:“圣人”小考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孟子说:“圣人,不但能有功于当代,还能为百世表率。伯夷、柳下惠就是这样的人。凡是听闻到伯夷作为‘圣之清者’风范的人,原本愚顽的也会有所直觉,原本怯懦的也会立定志向用勇毅向前。凡是听闻到柳下惠作为‘圣之和者’风范的人,原本刻薄的也会变得敦厚,原本偏激的人也会变得宽容。伯夷、柳下惠在百世之前奋发而为。百世之后,听闻到他们风范的人无不主动奋起、效法。不是圣人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吗?——何况是有幸亲身受到他们熏陶、教化的人,怎么可能无动于衷呢?”

孔子力戒谈论“怪力乱神”,孟子不得已讨论完了一回“神”的问题,干脆把“圣”这个问题也一并解决了。

一、孔子与“圣”

孔子活着时,便有人就他是不是“圣”这个话题做过讨论。当时的太宰认为,除了多能之外,孔子符合“圣”的标准。子贡对此的回应是“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孔子自己比较低调一些,直接声明自己“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此后,子贡在多个场合盛赞孔子的“圣”,孔子则在多个场合谦卑地表示自己还差得很远,只不过是在“为之不倦,诲人不倦”上尽心竭力而已。

子贡与孔子之间另外一场关于“圣”的讨论同样是由子贡发起的,他问“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告诉他,这样做岂止是仁——“必也圣乎”,孔子认为连尧舜那样的圣人都没能彻底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师徒二人的这番讨论,自然没有为“圣”下出完整的定义,但至少指出了一条路径——超仁入圣。

二、孟子与“圣”

孟子的文学功底显然比孔子深厚一些,他谈论起“圣”来思路放得很开。他讲“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虽然读者最终还是不知道什么是“圣”,但还是会为孟子的才情所倾倒。“大而化之为圣”,大而化之等于什么也没说,吴承恩取其中的“大”字,给花果山的孙猴子起了个绰号——齐天大圣,比孟子的大而化之更大而化之。

学问是用来教人做人的,不能总是大而化之。所以,孟子不得不说点具体的。

伯夷在孟子眼中是“圣之清者”,柳下惠在孟子眼中是“圣之和者”,孔子在孟子眼中是“圣”之大成者。后世尊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尊孟子为“亚圣”。很显然,这些人,都不是一个“大而化之”能够解读和形容的。

最后,孟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把“圣人”这个概念和对后世的影响结合起来。将那些在当世奋发而为,在后世能对人产生积极、深远影响的人,称为圣人。

至此,我们终于明白孟子到底在说什么!

孔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那是从空间维度上,帮助想要在德行上有所精进的人找到自己的老师。孟子讲“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则是在时间维度上,帮助想要在德行上有所精进的人找到老师。

什么是“圣”——能为百世师。能功在当代,影响百世的了不起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孟子·尽心下》15:“圣人”小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itx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