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感言集之256:无有乎尔
早起,高声朗读《孟子.尽心章句上下》,对于最后一段:孟子因为无人能够继承圣人之道,发出自己的理想难以施展的感慨,深表震撼!在孟子看来,天下国家由治到乱,再由乱到治的周期大约五百年,每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当时的天下由尧舜传到汤有五百年,由汤再传到文武周公有五百年,再由文武周公传到孔子也有五百年,差不多每五百年出一个圣人。问题是孔子前面都是王者,传到孔子这里就是平民了,关键是孟子发现自己相距孔子家乡这么近,距离孔子也只有一百多年来,还没有发现继承圣人之道的人出现,如果现在还没有出现,将来也难有继承圣人之道的人出现,这种人如果没有出现,孟子要施展“治国平天下”的机会变得越来越渺茫…
原文如下:
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
大意是:
孟子说:“从尧、舜到商汤,有五百多年,像禹和皋陶,是亲眼见到过而知道尧、舜的;至于商汤,则是听了传说才知道的.从商汤到文王,有五百多年,像伊尹和莱朱,是亲眼见过而知道商汤的;至于文王,则是听了传说才知道的.从文王到孔子,又有五百多年,像太公望和散宜生,是亲眼见过而知道文王的;至于孔子,则是听了传说才知道的. 从孔子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和圣人的时代离得并不 远,和圣人的家乡离得这么近,却没有能够继承圣人之道的 人,以后恐怕也不会有了吧!”。
个人看法:
在孟子看来:社会由乱到治,由治到乱有一个五百年的循环周期。每当社会大乱之时,必有圣君和贤臣出现,去实行王道平定天下,可是传到了孔子这理,发现圣人只一介平民,已经没有圣君和贤臣能够继承圣人之道,怎么办呢?孟子的内心非常失落,一方面自己的抱负在乱世中无法实现,另一方面感慨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一脉相承的道统将后继无人。
的确,孟子去世后,儒家一脉虽然依旧为统治者所用,但是道统处于凋零断落状态,直到唐代韩瑜的出现,当时的社会,佛老对整个社会影响冲击非常大,本土儒家受到极大挑战,韩瑜认为必须捍卫儒家的正统地位,并与佛老做坚决斗争!
韩愈在《原道》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道统论”,其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韩瑜的 “原道”,即探求道之本。韩愈认定道的本原是儒家的“仁义道德”,他以继承道统、恢复儒道为己任,排斥“佛老”,抨击藩镇割据,要求加强君主集权,以缓解日益加深的社会矛盾。
韩瑜把圣人之道的传承,归纳为三种“王统-道统-文统”,“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属于儒家的王统与道统的发扬与继承,主要以儒治国称王天下;圣人之道到了孔子与孟子这理演变成了“道统与文统”,人能弘道,文以载道,道统与文统在王统之上,韩瑜在《师说》中提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即便是皇帝,也需要老师把圣人之道传授给他,因为师才是圣人之道的传播者,所以韩瑜对于孟子特别推崇,韩愈曾经说 过:"始吾读孟子之书,然后知孔子之道尊,圣人之道易行"。所以他主张"故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所以,韩瑜认为自己继承了真正的孔孟之道,是儒学的正宗。
在韩愈的提倡下,在宋朝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政治家和张载等哲学家的推动和影响下,到了元朝元文宗的时候,孟子被封为“亚圣公”,正式奠定了他在儒家道统中的历史地位。
南宋朱熹将道统论进一步发展完善,他认为自己的儒家的道统继承了周敦颐和程氏兄弟,周敦颐和程氏兄弟又继承了韩瑜,韩瑜又继承了孟子,孟子又继承了孔子,孔子又继承周公文武汤禹舜尧。
但是到了明朝,王阳明心学崛起,相比程朱理学更高一筹,阳明以孟子自居,接续了自孟子以来的儒家真正的道统,从而新儒家从王阳明心学开始进一步发扬光大。
余超林早读《孟子》感言集之256:无有乎尔
2019-2-10于上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