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婚姻家庭的读书计划
打造随身的父母成长学堂
亲爱的书友们,大家好,我是百万父母读书计划的领读人王国峰。
今天我们解读的仍然武志红老师的《家为何会伤人》这本书的第2章:分离是生命中的永恒。
表面上父母为孩子投入全部的爱,说起来这真的是一件光荣而又伟大的事情,别人听起来也特别好,自己还特别的有面子。而实际上真相往往并非如此,事实上,溺爱的父母是通过牺牲自己来满足孩子的欲望。
溺爱源自父母的自恋,父母无视孩子真正的成长需求,而是将孩子当作另外一个极度需要满足的自己,无限制的给予,这个自己的背后就是作为父母的另外一面,一个极度渴望被关爱的内在小孩。
这是来自武志红老师《家为何会伤人》第二章中的一个小节。
溺爱其实是一种懒惰不负责任的。与溺爱相对应的是真爱,真爱是尊重孩子独立的,真爱的父母都懂得在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给他们不同的成长需求,真爱的父母懂得放手,接受并乐于看到自己的孩子走向独立,走向自我成长。这话说起来特别简单,但是承认这件事情对孩子是一件挑战,这个挑战从孩子一出生便开始。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所以在未来在我们自己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我们要不停的去重复这句话,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不是我们的附属品。
接下来我们再谈论一下溺爱的类型,溺爱有两种类型,一种叫包办型溺爱,一种叫纵容型溺爱。
包办型溺爱是父母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了,孩子不动手就可以得到,不鼓励甚至不喜欢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
纵容型父母是孩子要什么给什么,不管多小多么不合理,他们都会拿出全部的力气去满足。
如果一个人遇到了溺爱包办型父母,他们的父母就会剥夺这个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因为对父母他们太重视塑造,太重视按照他们自己的意图去塑造自己的孩子,而不懂得去尊重他们的孩子独立的人格,那么无论这些父母安排的是多么的完美。他们的孩子都会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好像这一辈子这一生都不是为自己而活。
事实也证明大量被溺爱包办的孩子,一旦人生失败了他们一生都没有办法离开自己的父母,走向独立的生活。
在中国包办和溺爱有了全新的高度,高度的包办和溺爱往往伴随着高度的要求,这个要求往往有两种,一种是听父母的话,一种是好成绩。如果孩子接受了父母包办和溺爱,那么父母并愿意为孩子做一切,安排一切给孩子一切。与此同时,父母也会向孩子要求得到回报。
我们说溺爱让人窒息,而这种交换则是赤裸裸的。
亲爱的书友们,在我们自己的原生家庭里面,我们有没有遇到过我们父母在教育我们的过程当中过度的溺爱,对于我们的现在仍然是有影响的?
在我们自己作为父母的时候,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没有展示出溺爱和包办的一面,并跟孩子以学习成绩和听话作为交换?
我相信每一个父母都是无比爱自己孩子的,愿意为自己孩子付出全部。听起来,这句话一点毛病都没有,逻辑也特别的好,可是一旦这个爱过度了就失去了智慧,对孩子来说有可能是伤害,而且越猛烈,这个伤害就越大。
武志红老师在这本书讲到,他说只要爱就会有好结果,而没有好结果的,带来伤害的那一定不是爱。
如果一个孩子在某一个年龄阶段需要这个年龄阶段的一些照顾,我们照顾这个孩子的时候的爱是有效的,可是一个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他已经具备了一些独立的能力,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那这个时候我们过多的去关注孩子,一定要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去照顾孩子,往往这个时候就会影响孩子的发展和独立。
溺爱中长大的人,武志红老师说第一会挫折商比较低,一旦遇到挫折就会出现严重的逃避行为,比如说躲在家中不出门。
第二,躲在家中之后他们的脾气往往很大,很容易对自己的父母发脾气,甚至对自己的父母还会拳脚相加。
关于拳脚相加的案例,作者也提到了。这也让我想起了前一段时间,微博上有一条新闻一个妈妈带着孩子去逛商场,结果孩子看好了一个手机,这个妈妈没有给个孩子买手机,结果这个孩子就对自己的妈妈是拳脚相加。
视频发布之后网上很多网友都对此进行了热议,大家就想平时对这个孩子无比宠爱的这个妈妈怎么遭受到了孩子如此痛打,难道成为了生死敌人吗?
很多人都认为这个孩子是狼心狗肺,但是我们仔细冷静的去想一想,这种恨意到底是从哪里种下的种子?从哪里出现的呢?
我们自己作为父母也需要去留意一下,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有没有过不合适的过度溺爱,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孩子小的时候就是端茶送饭,替孩子穿衣给她喂水,孩子大一点的时候我们仍然做这些事情,即便是他有能力自己做,我们仍然要去照顾她。
如果有一天孩子说要自己穿衣服,并要替爸爸妈妈打扫卫生,我们做父母的总是看不下去眼,然后感觉孩子做不好,或者是不忍心孩子受苦,然后剥夺了孩子这种体验的感觉,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独立性,成为了孩子成长的替代者、绊脚石、障碍者。
其实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理性上不知道父母正在做什么。
他们感觉父母想看到一个虚假的自己或者不真实的自己,然后父母把自己认为对的东西强加到自己身上,剥夺了自己的独立感。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就是父母越是溺爱孩子,孩子就会越感到窒息,内心充满愤怒。直到有一天,就如同微博里的小伙子打妈妈一样,把愤怒释放在父母的身上。
实际上溺爱是对孩子伤害很大的一种抚养方式,长期以来我们中国人教育孩子的溺爱倾向是更多一些,还有一些父母长大成人之后她认为不应该溺爱孩子,不但不应该溺爱孩子,还应该给孩子设置很多挫折,通过这些挫折来教育孩子,让孩子通过痛苦来成长。
曾经我在网上看了一个照片,上面是一个不到两岁的孩子,光着腚大冬天在公园门口站着,好像外面还下着雪,那有人就问这个孩子的爸爸到底发生了什么。孩子爸爸说脱光了是让他想感受一下什么叫挫折。
也有很多父母在课堂上问过我孩子,如果没有挫折那他怎么才能成才?
其实我和作者武志红老师的观点是一样的,一个孩子自然成长本身就会遇到很多挫折,这些挫折足够他学习,足够他成长,而不需要额外的增加一些所谓的我们父母给予的挫折教育。
在第116页出现了我们今天的金句,它在提醒我们不要溺爱孩子,不要给孩子更多的挫折,同时也不要破坏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让幼小的孩子独自探索是一件无比重要的事情,虽然在大人看起来孩子的天地很小,但在孩子看来,这就是他的整个世界。他先要在这个世界里证明自己的力量,而后才能信心十足的在更大的世界里证明自己。
这两天我们一直围绕着第2章,一直围绕着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进行讲解,其实主要的方向就是我们做父母的要跟孩子保持合理的界限,让孩子用更独立的方式去做自己的事情,让孩子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自己的人生,让孩子去照顾自己的功课和人际关系。
亲爱的书友们,今天我们的读书《为何家会伤人》第8次解读就讲到这里。
欢迎大家分享和讨论。
收听完也欢迎大家拍砖点赞打赏。
我们明天再见。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