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听李华老师的《初高中语文教学》系列课程,目前看到第12集,她所讲到的许多教学方法,能引起我共鸣,让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一、分析考点比埋头刷题更重要
李华老师建议,语文老师应该从学生七年级开始,就引导他们分析每个题目所对应的考点。比如随州中考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一题对应的考点一般是概括内容、梳理情节。
学生看到题目马上能知道命题者的意图,对应到老师讲过的考点,那么自然就能想到相关考点的答题方法。这在战略上叫做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李老师曾提到过一个有趣的地方。一个语段里写到“又下了一场雨”,记者采访原作者,问他,写“又下了一场雨”是有什么含义吗?原作者说,并没有什么写作上的技巧,而是“当时真的又下了一场雨”。作品的原作者和试卷的命题者所处立场不同。原作者不会做自己的文章下的题目实属正常。
我们做题时能够猜中命题者的意图,也就是能够准确链接相关考点,是十分必要的。
我开学第一课就在让学生回顾所考的题目,一张语文试卷可能会有哪些考点?分析自己对每个考点的掌握情况如何。后来每次学生讲试卷时,我也引导讲题的学生要对应考点。
今天在晚自习时,我又让学生对照试卷和考点目录做了一次分析,近四次考试,哪些考点的频率最高?哪些考点得分率高,哪些考点失分率高。这一次的分析,学生比上次开学第一课的分析更清晰、更明确、更有针对性。
李华老师说,考点分析是要每次练习之前都要做的一件事,也是要长期坚持做的一件事。
二、语文也是可以教答题逻辑的学科
并不是只有理科有答题公式、答题步骤,文科也是有的。阅读与作文都有法可依。教会学生熟练运用阅读答题模板、背诵作文套路是十分有必要的。
比如李华老师提到在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过程中,遇到赏析句子的题目,答案分为四步:1、使用了(什么计法);2、写出了(联系文中具体词语);3、表现了(人或者事物的特点);4、表达了(作者或者人物的某种思想、情感)。
类似的阅读答题模板,我们老师已经从七年级学生开始训练了,如果是同一个老师从七年级教到九年级,学生的答题习惯会养成的更好。
曾有一位武汉的老师开讲座分享教学经验时提到,班级里的学生写作文都是一个套路。改卷老师一看文采,一看行文结构,就能判断出这是她班上的学生写出的作文。
武汉这些年中考作文一直都在考议论文这种体裁,议论文结构安排比记叙文更固定一些。所以写作用相同模板,是完全能理解的。
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语言逻辑的训练,就像理科老师要求学生背公式一样的道理,所以压根不用担心会把学生给教死了。学生在具体运用时,用的词语与表达技巧依然是灵巧多变的。(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