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上映前我们有多期待,上映后我们就会有多失望。
本来想在28号点映这天把《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中国机长》这三部片子都给看了,万万没想到啊,群众的热情让我根本就抢不到《我和我的祖国》的影票,只好先进电影院把后两部看完。
看完《攀登者》,我有点迷糊,故事拍的稀碎,心想:“就这??,我的期待换来这个??”看完《中国机长》之后,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内心一直有着一个想法:把拍《攀登者》的李仁港导演从珠峰扔下去。
对,就是那个拍了好多个烂片的李仁港导演。
看之前我其实心里也打好了预防针,已经知道了李仁港是“烂片专业户”,不过我觉得,《攀登者》这么好的一个题材,再加上吴京、章子怡、张译、胡歌等等这么多优秀的演员的“免检”阵容,导演只要发挥正常的水平,正常的讲好故事,影片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然而,我还是太年轻了,导演毕竟还是导演,可以像郭帆导演一样在没多少人看好的情况下拍出《流浪地球》,也可以像李仁港导演一样在万众期待的情况下拍烂《攀登者》。
在讲诉这部影片怎么被李导演“摧残”之前,我要先讲讲《攀登者》背后的关于当年登山队登上珠峰的故事,这样大家和影片一对比更加直观。
//////////
上世纪50年代,英国和瑞士登山队先后从尼泊尔境内的南坡成功登顶珠峰。但在珠穆朗玛峰的北坡,始终无人自此登上世界之巅。直到1960年5月25日凌晨4点20分,成立时间不足5年、队员平均年龄仅24岁的登山队,艰难地将五星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顶的壮举。
整个北坡登顶的过程充满荣耀,也相当的悲壮。
登峰前的3个月,珠穆朗玛峰登山队正式成立,共有214人,平均年龄只有24岁。当时为了保障登顶珠峰,国家拨款了70万美元作为专项资金,并专门从瑞士购买了6吨登山器材。此外,为了保障主力登顶队员的体力,登山队还组织了一支192人的先遣队,在5400米、5900米和6400米分别建立第一、二、三号营地,将数吨装备、食品等先行运抵。
登顶之前,登山队进行了3次高原适应性行军,进行人员上的选拔,同时也完成物资的运输。结果第二次行军中,地理系助教汪玑因高反缺氧引发了内脏器官急性衰竭死亡;第三次行军,教师邵子庆高反后发生脑溢血死亡……与此同时,突如其来的暴雪,导致全队50余人冻伤。
1960年5月17日,登顶队开始了第四次高山行军。登顶队员分二组、合计14人于23日下午陆续抵达8100米的七号营地。按照最初的计划,是9人撤至营地休息,屈银华、许竞、王富洲、刘连满、贡布5人冲击珠峰之巅。但后来因为氧气不够,副队长许竞在突击营地留守,队长王富洲带着屈银华、刘连满、贡布3人冲顶。
1960年5月24日上午9点半,4位登顶突击队员用尼龙绳串联结组,开始向着珠峰进发了。在此前英国人用17年才抵达的海拔8680米的“第二台阶”,消防员出身的刘连满主动蹲下当“人梯”,帮助队友打下钢锥。突破“第二台阶”后,王富洲等4人抵达了8700米的海拔,此时充当人梯的刘连满体能已近衰竭。
无奈之下,刘连满被留在一处避风又不会发生坠岩危险的地方休息,其余3人争分夺秒登顶。1960年5月24日夜里,贡布打头,屈银华第二个,王富洲最后,3个黑影在模糊的夜色中摸索着前进。5月25日凌晨4点20分,在经过近20小时的连续攀爬后,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3人成功登顶珠峰,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珠穆朗玛峰北坡登顶的纪录。
由于登顶的时间是凌晨,没有留下影像资料,但是在返回到海拔8700米地区的时候,屈银华拍下了从珠峰俯瞰群山的壮丽雪山图,留下首次征服珠峰最珍贵的画面。按照国际登山惯例,登顶者必须在顶峰留下纪念品,任后人来认可;还必须在顶峰拍摄360度的环境照片和登顶队员在顶峰的照片。遗憾的是,当时天还没亮,他们又没有灯具照明,所以没能拍摄到登顶的照片。
1960年5月30日,王富洲、贡布、屈银华、刘连满等所有参与第4次行军的队员,全部安全返回5120米大本营。体力相对较好的贡布和刘连满早在26日便赶到了7000米北坳营地,将胜利的消息传到了大本营。
很快,登山队创造的奇迹传遍了世界。
1975年5月27日登山队再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 登山队员潘多、罗则、索南罗布、候生福、桑珠、大平措、贡噶巴桑、次仁多吉、阿布钦九人于五月二十七日十四时半登上珠峰。登上珠峰的九人中有八人是藏族。其中三十六岁的潘多是三个孩子的母亲,是我国第一个登上珠峰的女登山队员。
//////////
我们说回影片,,先说我最最最最想吐槽的一点——配音问题。
一整场下来,我就没怎么看到片中的演员口型完完全全对的上配音的画面,恍惚间让我感觉就像在看那种粗制滥造的家庭伦理电视剧。
像张译,章子怡这样的演员,他们的台词功底会差吗?结果被导演这配音一搞,我一边要沉浸于演员们精湛的演技,一边还要看着他们的嘴巴对不上配音,太出戏了!太折磨了!
如果你身边有个强迫症朋友,千万不要带他来看《攀登者》,珍惜友情,从我做起。
第二个我想吐槽的就是松散的剧情。
影片开场就是当年1960年登山队第一次登上珠峰的剧情,一群人突然就遇到了雪崩,队员们牺牲的牺牲,受伤的受伤,老队长也牺牲了,临死前对着吴京饰演的方五洲说出遗言,这本来是一段很感人的戏,但是,连老队长临死前说话的口型也对不上配音!!这怎么把观众带入氛围啊!
这段做的比较出色的地方是方五洲扔掉了相机来救曲松林,也导致了后面没办法拍相片留下登顶证据导致被世界质疑。曲松林也因此十分愧疚,也因此会对方五洲说出“我恨你”。
这本来是一条很好的剧情线,结果到后面也就迷迷糊糊,不了了之。
李导演也安排了两条感情线,一个是藏族少女和井柏然饰演的李国梁的感情线,一个是章子怡饰演的徐缨和方五洲的感情线。两条线,两个字形容——胡闹。
与藏族少女的那条线相比,徐缨的线还相对正常一些。藏族少女见到李国梁之后瞬间变花痴,连训练时候都给李国梁放水。这是登山啊!珠穆朗玛峰啊!搁着演偶像剧呢?不愧是一个李仁港导演拍出来的电影,对当年我们国家的情况一点都不了解才会拍出如此奇葩的剧情。
徐缨和方五洲为了那没有说出的一句话也是你来我往演了半天,看的我尴尬癌都犯了。倘若李导能够把这感情线压缩,把剧情放在登山前的训练准备,国际社会对我们第一次登山的质疑,剧情不就更加紧凑了吗?
正因为影片里太多不必要的剧情,导致有太多不合理的地方。
导演似乎为了刻意营造紧张刺激的剧情,给登山队时不时整来大风,雪崩,冰裂,似乎一定要队员牺牲我们才会掉下眼泪一样,这样的情绪渲染太过生硬,甚至多了之后适得其反,所以最后李国梁到达第二台阶之后还搁那拍照,队员上台阶还能脚滑导致氧气瓶掉下来(这不是绑好的吗?)再把李国梁砸晕导致牺牲,导演设想这是一段很感人的戏,但实际上观众内心毫无波澜甚至我还有点无语,这完全是为了牺牲而毫无意义的牺牲!并且和史实根本不符合。
导演好像是在告诉我们这珠穆朗玛峰没上去之前就得有人牺牲,但历史上并不是这样啊!第二次登上珠峰可是有八位藏族同胞啊!电影表现在哪了?就在最后突然出现在登山队伍里的藏族面孔,甚至连那个花痴藏族小妹也来了,前面有任何情节展现了她接受过登山训练吗?没有。
据称李导演还把原片中有的方五洲的一句台词“几亿人民只想着吃饭这点问题,那我们民族还有什么希望呢”删掉了,看来,李仁港导演真的对我们的家国情怀不了解。
李仁港导演完全把我们那个年代的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为国争光的故事拍成了一个幼稚的为爱登山,为弥补遗憾而登山的小格局电影,这简直是对当年的那些英雄的不尊重。
片中出彩的地方就是那些遇险的动作戏(我相信这是李仁港导演的强项。)还有众主演的精彩演技,特别是张译的表演是真正扣动我心弦,这些因素硬生生把影片整体质量拉到了及格线。
唉,白瞎了这些演员。
还是烂片适合李导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