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076048/4caaf7140cfacdf2.jpg)
最近,张家界交警三番两次成为舆论焦点。前有“一把揪死你”,后有“一闷棍”。因为这几个舆情发生在交警部门开展“评选最美交警”活动期间,因此,对于涉事的交警部门而言,更加难堪和不利。
舆情发生后,交警部门的应对还算比较恰当和及时。据媒体报道,张家界交警开展“正风肃纪、规范执法、树立形象”队伍教育整训部署会,不能不说重视程度之大。
然而,想要纾解警民对立的态势,如果不厘清法、责、权的边界问题,仅仅通过一次运动式的整顿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看到,在事件发生后,民间舆论汹涌,那两段视频在微信群、朋友圈产生了巨量传播,造成的舆论震荡效应无法估量。在这些舆论声中,绝大部分的声音都是指责涉事交警,也有少数声音在支持交警。但不论是指责还是支持,稍有法律常识的人都会很容易分辨出对错——“一把揪死你”事件中,公民对交警执法过程进行拍摄不仅天经地义,而且合理合法;“一闷棍”事件中,交警的野蛮执法近乎于谋杀,如果造成伤亡事故,恐怕不是一句“违规执法”就可以解释得了的。
当然,在支持交警的声音中,关注的焦点在于被打的摩托车司机违章在前,被打属于咎由自取。这种观点实际上不值一驳,没有任何讨论的意义。
在巨大的舆论声中,有些声音却被掩盖。比如有人在朋友圈吐槽辅警工资低、任务重、压力大。虽然这和违规执法没有直接联系,但无可否认,正是工资低,才会将个人利益与执法创收挂钩;正是任务重,才没有时间岗前培训到位就匆匆走上执法岗位。
我们知道,交警作为执法部门,它的主要功能事实上不仅仅是“打击违法犯罪”,更多地在于“管理城市和服务市民”。从现阶段来看,民众对交警部门的主要诟病就在于“打击”太多,“服务”太少。比如说,多数时间我们看到交警出现是在贴罚单的时候,从而在民众心目中容易形成“交警出来执法就是为了罚款”的认知,从某种程度上自然削弱了交警执法的权威性,民众抵触情绪容易导致“抗法”事件发生率的上升。
诚然,开罚单是交警参与管理城市交通的有效手段,甚至可以说是重要手段,但不能唯“GDP论”。如前所言,交警部门既是执法部门,又是服务部门,既要体现执法的权威性,比如严格执法、公正执法、规范执法等,又要重视服务,将执政为民的思想根植在日常公务行为中。很多时候,民众的抵触情绪的堆积,其根源就在于极个别交警(特别是辅警)在执法过程中不规范,执法不公正造成的。
但还有另外一种声音值得探讨。有人觉得,因为交警在执法过程中频频“出错”,所以就可以明目张胆地质疑交警的执法行为。这种逻辑和“因为驾驶人违章在先,所以挨打是活该”的逻辑是一样的,都是在以偏概全。跳开来看,违章的驾驶人和违规执法的交警都只是极个别的现象,我们不能因为有驾驶人违章就污名化所有的驾驶人;反之,我们也不能因为极个别的交警执法有错误,就污名化整个交警执法队伍。
平心而论,随着城市的急速扩张,张家界市城区每个月新增车辆近千辆,交警部门承担着极其重要的管理职责,交警的辛苦有目共睹。驾驶人有违章行为,依法处罚便是;交警有错,批评改正即可。没必要相互仇视,更没必要无限地突破边界地污名化,那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更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