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世界里“向死而生”
用了差不多一个通宵,看完了《活着》,就像当初熬夜看《平凡的世界》一样,没有一点困意,还特别想写些什么。
一部文学作品,能够赢得最难伺候的中国读者的口碑,无疑是巨大的成功。
同样是一部名著,也是描写苦难,但是它没有《安娜·卡列尼娜》中“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这么脍炙人口的名句。我们看不起福贵时,他也没有说出《简爱》中那样“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难于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于离开你一样。可上帝没有这样安排。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你我走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这样让人惊艳到窒息的段落。在描写生死的时候,它也没有《挪威的森林》中“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那样富有哲理的句子。即便这样,毫不影响我们对它的喜爱。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世界里“向死而生”它就是这么的平铺直叙,就好像我们和作者一样,坐在午后的地头,听福贵给我们讲述他的一生。
作为个体,福贵是极其不幸的。龙二算是幸运的,靠着赌博,他赢得了福贵所有的财产,可是后来又因这些田地被毙掉。春生是幸运的,他和福贵还有老全差点饿死在战场时,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后来可以当上县长,可是,又因为他是县长,在文革中被批斗到崩溃而选择自杀。在那样的时代,在数次政治运动的背景下,所有人都是不幸的。
静静的,我想回想一下我最苦难的时候是怎样熬过来的。可是,脑子里翻来覆去,总是那些微不足道的事儿。在这样的太平盛世,生在一个小康之家,我太幸运了。突然,想起我的一位亲人,跟福贵颇有三分相似。那是我的姨姨,大我妈妈19岁的亲姐姐。
我总跟妈妈说:“在孩子面前,我们要多给他们说一些美好的词汇,讲一些美好的故事”。为什么童话故事的结局总是“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就是因为它们要给孩子们带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那些不太美好的东西,可能会在一个孩子心里永远埋下阴影。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世界里“向死而生”我第一次有“穷”这个概念,就是从姨姨那知道的。我小时候家里没缺过我什么嘴,所以,我对好吃的并不特别感冒。有一次去姨姨家,她带我去赶集,有一个卖煮花生的,姨姨就蹲下来跟我说:“让穷姨姨给你买些吃的吧”。当时我只有四五岁,但是特别懂事儿,我也没有要吃花生。可能姨姨也是疼我吧,要给我买东西吃。可是我从来不知道,买东西吃的时候,要那样的为难自己。当听到那个“穷”字的时候,我特别难受,还想着,会不会姨姨给我买了花生,她以后就没有钱了。
就是这么一个“穷姨姨”,五十多岁时死了孙子,接着又死了丈夫。如今含辛茹苦拉扯大的大儿子败尽钱财与自己反目成仇,快70岁的她,拖着一双老腿给人冲厕所,去地里给人打工,养活着精神失常的小儿子。
所有人都说姨姨命赖,我曾想过,我要是姨姨的话,肯定活不下去了。可是,姨姨遭受命运如此的摧残,依旧坚强的活着。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世界里“向死而生”这让我想起《活着》中“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的双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那些只能勉强度日的人,都在勇敢的活着,我们这些活的更好的人,就应该为了梦想更璀璨的活着!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世界里“向死而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