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心理想法
岁月总是留下厚重——写给父母的人生70年

岁月总是留下厚重——写给父母的人生70年

作者: 博敏文化 | 来源:发表于2024-04-13 10:01 被阅读0次
父母年轻时的合影

今天是母亲70岁生日,而我还似乎在不知不觉中被提醒,自己已然在世上度过了许多个春秋。我从未觉得母亲老了,她自己也不觉得。但事实却是,父母年龄大了,而我,也不再年轻。

我的很多同龄人出生时,父母也就20出头,而我出生那年,母亲28岁,父亲26岁。哥哥大我两岁。所以50后的父母,在他们的年代里,属于不折不扣的晚婚晚育。

一、会写书信的女文盲

母亲未出嫁时,正值“人民公社”如火如荼的年代。那时,她是女生产队长,是“风云人物”。全民吃食堂,劳动力是要用劳动挣取“工分”的,而母亲就是“工分”的登记人。那时唯成份论,在农村,贫农、贫下中农的成分高,有政治地位,是人群的领导者。所以,母亲隶属于成分好的那部分人群。

在家里,母亲是大姐,并且是绝对的“大姐大”,下面有两个妹妹、两个弟弟。大舅是母亲的哥哥,18岁就去当兵了,而母亲作为长女,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却承担了很多未成年人不该承受的负担,活儿干得最多,代父母承担了很多他们该做的事情,甚至全家人的做鞋、缝补等活计,姥姥再也没有做过。弟弟妹妹们至少也读完了初中,而她却连一天书都没有读过。这件事,应该是母亲一生的痛,曾很多次在我面前提起,现在我一想起来都会隐隐难过,为母亲委屈。——主要惋惜的是,她那么聪明而上进!

说母亲聪明,不是因为她是我的母亲才褒奖。举个例子,她一天学没有上过,竟然可以写长信,并且不仅很少有错别字还写得极为通顺,所以每次大舅收到她的回信都会不禁赞叹一番。相比之下,读过初中的二舅所写的信,不仅错别字连篇,还有很多语法错误,甚至逻辑不清。(这并非听说,而是某年我无意间看到过他写给二舅妈的信,的确不敢恭维。)

母亲从年轻就“活计好”,这是我老家的说法,其实就是“里里外外一把手”,就是干起家里家外的活儿来,又快又好。所以,娶到这样的女人,是父亲值得骄傲一生的事情。

当年是母亲的“二嫂子”给我父母当的媒人。后来父亲说,其实他早就“盯”上母亲了,我相信那是实话。后来母亲到城里大舅家,差一点被介绍给别人,父亲连发几份加急电报,把母亲“追”了回来。若干年后,她虽然说自己那时太单纯,可也是笑着说的,足见并没有后悔。

二、我有个会放电影的爹

父亲高中毕业,后来成为一名农村电影放映员,我记得他一直工作到30多岁。那一年,央视诞生了电影频道,而他和他的同事们也就被迫光荣下岗了。

正在放电影的父亲

那时候最快乐的事,就是每逢村里放电影,装电影设备的两只大箱子所到之处,就是哥哥和我的“地盘”,不为别的,就因为俺爹是放电影的,俺就这么“豪横”。

那时的父亲在乡政府有自己的办公桌,有时候哥哥和我偶尔也有机会去看看,还有机会“帮”父亲把放完的胶片拷贝倒到开头。把已经播放完的整卷胶片盘固定到支架上,用一个空的拷贝盘缠绕上几圈胶片后,固定到另一个支架上,手握着装好的手柄摇把,用力顺着胶片缠绕的方向转动,不一会儿,一盘可以从头播放的电影拷贝就“倒”好了。

那时,还有一些快乐的事,比如父亲有时要对电影放映机进行简单的维护,机器放在家里期间,哥哥和我总是喜欢围绕在父亲旁边,充满了好奇。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在家直接将放映机投影到墙上,播放了电影《七奶奶》的片段,讲的是隋唐程咬金的夫人七奶奶的故事;还用电影放映机配带的音箱学唱歌,学会了我人生第一首会唱的歌曲《少年壮志不言愁》。

每当哥哥和我玩得最开心的时候,也是父母最快乐的时候。那时候,我们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到西厢房狂翻父亲的“大箱子”,那就是一个百宝箱。不仅装着《大众电影》等精美的杂志画报,还有各种各样的电子零件和新奇东西,比如麦克风,幻灯机,幻灯片,洗照片用的“暗室”盒子…,不翻开看看怎能罢休呢?

遇到这种情况,母亲一般会没有耐心去收拾,父亲就会默默地一次次地把“大箱子”重新整理好,而迎接我们哥俩的下一次“洗礼”。

三、不断变迁中的家园

我7岁那年,父母翻盖的祖屋。我最初对于自己的印记就是那个满是石阶的老屋,也许是因为我太小,也许是因为地基的确很高,那时穿着“屁帘”的我,只能逶下身子,小心翼翼地探着脚,触碰到低一级的台阶后,才能慢慢地把身体放下去,一级一级地委蛇,又一级一级地攀缘向上,每天不知道要往返多少次。

传统的北方民居大门

新屋落成后,成为当年村里的最高建筑,加上挂靠在西侧的电视天线,更是直冲云霄。那也是父母为之自豪的事情,毕竟重新翻盖一栋房子是大事,对农民而言,更可以说就像划时代一样的意义。

也是那一年,我爸花了560元买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上海牌的。还记得家里没有电视机的时候,总是成群结队的到别人家蹭电视,特别是播放电视剧的时候,全村的人几乎都挤到一起。看到一个孩子吃东西的广告,还会兴奋的说,这不是谁家那个孩子吗。(有人说,广告里的小孩像我)

而后,在父母的努力下,家里又买了洗衣机,三洋的;我们读初中该学英语了,又买了双卡收录机,带麦克风,还可以唱歌的;接着又翻盖了东厢房。

家里这么多的变化,看似简单而幸福。其实背后却凝结着父母的极大付出。那是建立在六口之家,有老有小的实际需求上的。那是写在父母结婚时那套被褥上的,——直到现在他们还在铺盖着结婚时的被褥,褥单上补丁落着补丁,就向岁月的年轮,记载着他们过往的艰苦时光。

父亲下岗那几年,哥哥和我正在读初中,为了维持生计,父母在家开起了豆腐坊。每天母亲辛辛苦苦地做豆腐,父亲走街串巷地去叫卖,再喂养几头猪,才勉强平衡收支,如遇突发情况,还要借钱周济。

为了供哥哥和我读书,母亲每年都要喂上几口生猪,粮食吃不起的时候,几乎每天早出晚归,就靠到处打猪草、割野菜,拿回家烫熟了泡在大缸里,沤出味道来,再加入一些粮糠之类的东西拿来喂猪。虽然十分辛苦,但是看到猪儿们吃得开心,母亲还是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即便那样的情况,我家还是较早一批安装上程控电话机。虽然不用固话很多年了,我依然清晰的记得当时的电话号码。(尾数是680)

看到父母的不易,我可以做的,唯有努力学习。小学时候的我,学习成绩就几乎是班上永恒的第一。这期间,曾有一段时间,父母一起到城里摆摊卖过菜,据他们说,干得还不错。但是,只能把哥哥和我留给爷爷奶奶,我们是那个时候最早的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那时去城里读书,是要交借读费的,也许是费用很高,也许是下不了决定,我们哥俩没有到城里去。可对于父母而言,抛家舍业也正是那个年龄无奈奋斗的真实写照,离开孩子的日子里,内心还是很痛苦的。而若干年后的我,离开孩子们,远赴他乡就业之时,也经历了同样的心路历程。

后来,经历了一两次回家对孩子老人的探看,看到孩子们依依不舍的状态和老人眼含热泪的无奈,父母的内心深处变得异常焦灼,最后还是把已经理顺的生意彻底抛弃,无奈的回到了他们身边。这次也许是一次逆天改命的机会,但是他们被亲情所迫,放弃了!

四、人生总会峰回路转

回到家乡的父母,原本也陷入了沉思。面对两个老人和两个孩子,下一步该何去何从?这时候,要感谢我的爷爷,他其实极不情愿放羊,却主动提出来要为了家庭放几年羊,把孩子们供出去。于是,爷爷的付出,打破了父母不知所措的僵局,为我们这个偏远农村的六口之家带来了一线光明。

接着哥哥顺利考上了中专,而后我也考入了高中。家里还是那样的拮据。因为学习紧张,我一个月才回一次家,还经常因为没有办法拿到200块的生活费,无奈地含着眼泪返回学校,而父母还经常因为钱而抱怨。这种事情经历多了,自己也就更知道节俭了,至今仍记得,我在高中时期,为了节省开支,曾经一个月没吃早餐,当月只花了51块钱。

当时的父母,作为普通的农民,真的是把全部的身心都给了孩子们。但是,向黄土里刨食的人,哪来那么多的时来运转?最终的选择,还是要回到熟悉的土地上来。看到同村的人建设蔬菜大棚使家里经济有了起色,父母决定也要靠双手打造一片天地!同时考虑到爷爷年龄也大了,特别是阴天下雨的去放羊,也不安全,万一摔到碰到就得不偿失了。于是,家里的经济来源,就由一群羊转到了一座大棚。

父母用心经营着一座不大不小的蔬菜大棚,此时家里的经济环境稍有改善了。哥哥中专毕业,到广东打工,不需要家里开销了。而我也经历了一次失落的高考,通过复读考取了一所南方的大学。这些,也算是父母辛苦劳作后的一种成就感吧,孩子们没有辜负他们的努力。  ——原来,生活也许很苦,有时候却也很甜。

五、生活也应该有所感

1、节俭真的很重要

我自己很多重要的人生阶段都是在节俭中度过的,甚至可以说,节俭是我在逆境中的制胜法宝。而这个行为方式就来源于父母的影响。现在很多人没有节俭的生活体验,或者有些人曾经经历过却也没有真的总结提炼过什么,所以渐渐地就忘却了。

为什么需要节俭?表面上看是个经济问题,本质上却是个哲学问题。“节”这个字,最早指的就是竹子的每个段与段之间的连接处。竹子之所以会出现“竹节”,是因为它的营养成分需要阶段性的提供,甚至需要停滞一下,蓄积一下力量,再加快生长。看似一个植物的生长问题,也是很有启发的人生智慧。所以,我们在成长中,是否也需要适当的停顿一下,分析总结一下再接着走呢?的确也很有必要。

那么,生活中也一样,节俭就是要有节制的、保持一种俭朴的生活状态,让一个人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也就是,说到底,节俭是一种心态或心境。这样是特别有利于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的,同时也为突发状况做好了准备。比如,你如果缺乏节制,那么做什么事情都会失控,不会控制情绪,不能把握节奏,不懂分析节点,久而久之,会变得极度“不自律”和“不自信”,不仅是手上没有“存货”,更要命的是,做什么事情都不会考虑留有“余地”,花钱时“大手大脚”,做事时“斩草除根”,那么,无论生活,还是工作,对于各类关系都不会处理好。

2、上学读书很重要

学历的确不是最重要的,但是知识很重要,而获得知识的最重要方式,就是上学读书。然而,上学读书是有年龄和时间要求的,如果在你适龄的人生阶段中,未能很好地把握机会,那么也许以后将不会再有那么合适的机遇,去系统性的进行学习活动。

客观地说,我们的教育是存在各类问题的,但是学习却是伴随每个人一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因为只要不学习,就会在瞬息万变中被淘汰,特别是日新月异的今天,更加突显在竞争激烈的大城市中。因此,不去考虑教育内容的优劣,单从培养学习的行为习惯,以及通过学习的体验去感悟,进而具备了不断学习的经验和能力,是不是最现实呢?毕竟,无论任何人,在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后,无论他从事体力还是脑力劳动,无论是生存还是发展的需要,都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那么,上学读书的现实意义就展现出来了,——没有文化课的基础,就看不懂学习资料。

还有,上学读书的过程,还培养很多人具备了阅读的习惯,这个习惯可以让人的思想不断在读书的过程中进行交换式的反思及提升,可以直接和间接的锻炼思维能力,强化逻辑性,锻炼判断力和推理能力,就可以更好地预判事物发展趋势,进而提高成功概率和工作效率。

3、走出去也很重要

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定范围内活动,不仅行动受到限制,思维也会局限在那里,眼界打不开,很多问题因为没有见过而考虑不到或不周。这不是用“井底之蛙”的成语去讽刺谁,而是可以逆向思考,通过扩大身体的活动范围进而提高认知,是一种打开思维眼界的拓展之路,是丰富精神内核的有效方式。

用更高的角度看待问题,可以更全面、更周到;用更深刻的思维想问题,可以更本质、更合理。所以,走出去其实是一种全新的打开方式,让一个人重新看待世界、认清自我,同时减少了以往习惯性的束缚和依赖,能让一个人在举目无亲、孤单寂寞、筚路蓝缕中,找到生存感和存在感,更可以在创造新世界、打造新生活的过程中找到成就感和幸福感。

一个人,离开熟悉的“舒适区”,走到全新的环境里,多少会诚惶诚恐、烦躁不安,毕竟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这份内心的不踏实,反倒让人变得小心翼翼和倍加珍惜,也更在意周围的反馈,在乎别人眼中的自己,也会在敏感的审视世界的时候,更容易发现细节的变化,所以这也是一种能力培养的过程,以及对敏锐性思维的锻炼提升。

4、选择时机更重要

当一件事情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的时候,往往会被人冠以“运气好不好”之类的说辞。可是,实际上,真正偶然性的运气是概率极低的情况 ,通俗点说,也就是所谓的“走运的人或事”,不可能完全是靠蒙对的。偶然性一定是建立在必然性之上的,而这种必然性,就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的某种能力的积累,进而可以在条件成熟时“瓜熟蒂落”,貌似“顺其自然”,实则“一切必然”。

这种必然性的出现,不仅是量的积累那么简单,更需要进行较为精准的判断,所以选择性又变的极为重要,而选择的核心就是“时机”。如果“时机”也靠蒙的话,那么概率岂不是更低了呢?

孔子读完《易经》,说“时也命也”。简单地理解似乎在说,时间决定命运,相关的成语也不少,比如时来运转、机不可失、生不逢时、时过境迁等。但他真正要表达的意思,难道只是要描述这些现象吗?当然不是,而是在告诉世人,要提前布局,把握住时机,自己利用这个规律去撬动命运的年轮。当然了,很多时机自己是无法创造的,是需要耐心等待的,但是那个时刻到了,要能去扭转乾坤,所以还是需要花时间去累计经验、做足准备的。

5、一生学习最重要

大多数的知识都有保鲜期,特别是在“学以致用”的前提下,也许更新换代更明显。所以,学历也就更不重要,敲完门之后就不要太在意了。为了当下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才是持续输出的最合理的方式。从生物学的角度说,不断的学习提升应该是人类区别于一般动物的特征之一,那么,也可以理解为,这种技能应该是生而为人的一种意义所在,不去学习也许就跟普通生物没有太大差别了。

就个人而言,不断学习可以提升自我,扩大自身影响力,直接或间接的改变着一定范围内的小环境。那么放大了看,你影响到的人又会影响别人,比你影响力更大的人如果受到你的启发,则会影响的范围更加宽广,所以,人类之所以不断发展进步,之所以可以统治地球、探索宇宙,就是依靠在强烈自驱力之下的持续学习,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你说,意义大不大?

总之,父母的人生70年,给了我很多的启示。我的40年阅历,也融入了他们对我的深刻影响。人的一生,需要总结的实在太多,值得思考的也同样浩如烟河。那就让我们一代一代的传递快乐,把最本真的生命维度打开,希冀于美好的未来时空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岁月总是留下厚重——写给父母的人生70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jfp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