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芒智库丨大静
事实证明,拿奖拿到手软,并不意味着“票房安全”。
在中国公映前,《罗马》已经荣获120项大奖及提名, 斩获第91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外语片,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第76届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导演和最佳外语片。顶着现象级光环,再加上《地心引力》导演阿方索·卡隆自编自导、Netflix制造、“仅在中国大规模公映”等吸睛标签,《罗马》自三月初发布“确定引进”消息以来备受影迷期待。
而上映后,《罗马》的票房表现却只能用冷清、惨淡形容。据猫眼数据,上线超过半个月的《罗马》累计票房不足五百万,排片占比更从上映首日的1.6%跌至忽略不计。《罗马》面临的票房窘境让人不解,毕竟进口文艺片刚走出一波爆发行情,同属“奥系”的《绿皮书》首周末票房便破亿,累计票房达4.78亿;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在《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碾压下拿下3.51亿。
在笔者看来,《罗马》票房上的“失利”,早在其制定发行策略时就已经注定——作为一部通过艺联专线发行的电影,《罗马》面对的是不足四千块银幕的市场空间,票房产出自然不能与六万块银幕规模的全线发行相比,此前创下艺联票房纪录的《波西米亚狂想曲》,实际票房也未过亿。以《罗马》为样本,值得讨论的是,在内地影市现有环境下,“专线发行”在助力艺术片、尤其是进口艺术片出圈上是否奏效?亦或者将它们带入了更小众的市场,沦为“圈地自嗨”?
艺术片生存空间狭窄,“艺联”应运而生
在讨论《罗马》失利原因之前,我们不妨先梳理下艺联的前世今生。
众所周知,相较于商业电影,内地影市氛围对文艺片并不算友好,一方面由于文艺片票房号召力不强,难以获得公映机会,一方面由于影片导演个人意识、审美和价值取向过于浓厚,即便上映,也因为大部分观众接受度低而惨淡收场。
导演李睿珺曾回忆2015年《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上映时的境况:几乎没有公司愿意发行这部电影,出品方之一的方励决定自己干,起初计划在全国选择200家影院针对性地上映,但因条件限制只能全线铺开,结果上映首日排片为0.5%,次日只剩百分之零点零几,电影最终票房不到百万(81.5万),连宣发费都覆盖不了。
事实上,《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豆瓣评分7.9,更曾被提名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影片——优质影片尚且如此,文艺片生存空间之狭窄可见一斑。
2016年10月,为改善艺术电影市场环境,同时也参考了国外以艺术影院“分线放映”满足不同观影群体内容需求的模式,中国电影资料馆牵头,联手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暖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万达电影院线股份有限公司、百老汇电影中心、北京微影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中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该联盟在第13届长春电影节上正式启动。
美国艺术片体系由独立运营的艺术影院撑起,如连锁经营的Landmark和Sundance等规模院线。中国则由商业院线构成艺联主力,艺联规定加盟影厅需保证每天至少放映三场艺术电影,同时每周至少保证10个黄金场排片,作为回报,影院将能享有影片三个月“长线放映”的政策。
成立之初,万达电影院线、百老汇电影中心、江苏幸福蓝海影院等院线方拿出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0个影厅,作为首批加盟影厅放映艺术电影。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4月,艺联加盟影院数量不断增加,已经覆盖了248个城市3222家影院,加盟银幕达到3795块。不难看出,经过三年的市场培育和发展,艺联已经初具规模。
艺联开“专线发行”先河,择片“品相”逐渐清晰
艺联的成立毋庸置疑为文艺片市场注入一针强心剂。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孙向辉曾公布一组数据,文艺类动画电影《犬之岛》在国内全线上映时,有98.7%的全国艺联加盟影院参与排片,影院数量占全部排片影院的16.0%,产出票房却占到了总票房的50.1%;奥斯卡最佳影片《水形物语》全线上映时,有98.2%的全国艺联加盟影院参与排片,影院数量占比15.3%,产出票房占影片总票房的41.4%。
也就是说,在影片全线发行的前提下,艺联加盟影院对艺术片的票房贡献更为突出,渠道细分侧面提高了影院的“销售能力”。
市场风向逐步流转,更进一步细化市场的“专线发行”也进行了多次试水。区别于全线发行,选择专线发行的电影仅登陆艺联加盟院线,做排他性发行,而不在其他非加盟影院上映。
原因不难分析,如果不在片源上对艺联影院有所倾斜,让其获得区别于商业院线的独家片源,则加入艺联对影院来说并无实质意义。
一切发行行为最终都是商业行为,即便加入艺联,院线仍会有商业层面的考量,选择给一些小众文艺电影场次和排片,便是以牺牲观众接受度更好的商业片的场次、排片和最终票房为代价。无论是国内文艺片出品方还是国外文艺片的引进方,更“恰当”的做法,是以专线发行的形式与影院共享收益、共担风险。
2017年8月,曾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创剧本奖的《海边的曼彻斯特》被引进中国,开先河地采取了艺联专线发行的方式,这也是中国电影第一次分线发行。66个城市的190家艺联加盟影院为该片开放了270块银幕,银幕占比未达到当年市场银幕总量的1%,其最终票房停留在818.1万,作为一次市场试水,其象征意义远无法用票房表现衡量。
此后,专线发行的动作越来越频繁,据艺联最新公布的数据,在过去三年中,艺联采取专线放映、联合放映和举办影展等形式,共发行放映了80部艺术影片,其中专线放映共计12部。《波西米亚狂想曲》《三块广告牌》《第三度嫌疑人》《尼斯:疯狂的心》等进口文艺片,《路过未来》《不成问题的问题》《撞死了一只羊》《阿飞正传》等国产文艺片均采取了专线发行方式。
在笔者看来,艺联专线发行的电影“品相”逐步清晰——即电影有一定品质感,大部分已经在国外获奖,但主创团队国内知名度普遍较低,影片内容往往较严肃、脱离主流观众口味,与商业爽片相比并不具备票房爆款的基因。如果没有适合的引进和发行渠道,很可能只能与内地观众“网盘见”。
《罗马》失利暴露专线发行短板,艺联模式效果存疑?
由此看来,《罗马》正是一部艺联品相十足的电影。全片围绕着上世纪70年代墨西哥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雇主和保姆展开,两个不同阶级女性的命运折射出墨西哥的时代动荡和变迁。为了重现阿方索·卡隆童年记忆中的家乡,《罗马》反主流地使用黑白色调烘托年代感,并穿插了大量横摇镜头和固定镜头。
典型的作者电影风格,再加上其早在去年12月就登陆Netflix,内地引进滞后、盗版资源已经泛滥,引进的是普通2D版本而非杜比全景声版等硬伤,《罗马》票房上的失利似乎情有可原。
然而,据笔者不完全统计,2009年至今,内地至少上映了24部奥斯卡提名及获奖影片,其中仅《一次别离》《艺术家》《第一夫人》票房不足500万——换句话说,《罗马》一朝倒退回2012年《一次别离》的票房表现。实际上,经过七年时间对观众和市场的培养、孵化,文艺片的处境已经改善不少。《罗马》更堪称一部口碑佳作,内地上映之前,自媒体夹道欢迎,张静初、梁文道等大咖争当“自来水”,其在豆瓣、猫眼、淘票票的评分达到8.2、8.6、8.6,而今年以来实现“豆猫淘888”的院线电影不足10部。
我们需要厘清的问题是,《罗马》“开倒车”的背后,有没有更值得挖掘和思考的原因?
笔者认为,现阶段艺联模式的缺点和短板,或许正是症结所在。
艺联被视作内地艺术院线建设的一次“实质性进步”。目前看来,其效果是发掘优秀艺术片和艺术片导演,并保证影片的场次和排片,让影片在上映之初不被市场挤压,但缺点是覆盖面积小、覆盖人群狭窄。
就《罗马》而言,以长沙为例,据笔者查询,5月29日、30日、31日播放《罗马》的影院仅5家、4家、1家,因为票房惨淡,无一例外都安排在冷门场次。盗版资源的猖獗侧面说明观众有强烈的观影需求,而如果家附近没有艺联影院、没有合适的时间段,观众是否就“被流失”了呢?
艺术电影的“小众”决定了其全线发行劣势明显,一来承担不起高昂的宣发费用,二来无法区分艺术片观众和普通观众,不利于影片口碑的积累和扩散,在国内电影市场批量投放艺术影院的条件不足时,组建艺联就成了一个“曲线救国”的动作。艺联整合行业片源、发行资源、院线资源上的能力毋庸置疑,影片也得以借艺联“背书”打上优质艺术片的标签,省下大笔宣发费用。
然而在笔者看来,这些优势对国产文艺片更为适用,对《罗马》这种小众但高口碑、有明显市场需求的进口文艺片,专线发行暴露的是影片宣发上的短板——无法将观众请到影院,票房自然后继无力,而票房越惨淡,艺术电影的未来就越难。
原本,让影片找到合适的观众、让观众更便捷的找到喜欢的影片,是分线发行最迫切的需求点。在互联网影业公司对艺术电影运作越来越娴熟的当下,艺联模式显然还有巨大的改进空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