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作者: StutteringBird | 来源:发表于2017-06-30 12:21 被阅读28次

图 / Fago Studio

十天前的早晨,匆忙醒来赶往教室,手机被落在了宿舍。直到中午回寝,才瞧见一排排醒目的未接来电,来源地都是湖北老家。我随即抄起桌上的日历,在密密麻麻的“大事记”间,找到了五月廿六对应的日子。慢慢缓过神来:是的,已经二十岁了,不再是阴阳历重合的一年前了。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我并没有心宽到不惦记自己的生日,只是对于过分看重仪式感的我来说,它太快了,古代男子的二十岁就是加冠之年,这一天它来得猝不及防。

我记得明明刚听完WYN的二十岁演讲,前天才拍下维安的二十岁新书,昨天还在感慨紫荆花二十年的风风雨雨,为何今天就得一口气吹灭二十根蜡烛。回头一想也对,用一盆凉水浇醒自己:傻瓜,你不就比香港早两个小时加入祖国大家庭嘛。

可是,等到必须很淡定地来看待生日这回事儿的时候,却又怎么都压抑不住紧张的情绪。“你还小,还年轻,有些事情得慢慢儿来”。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不止一次地听到这句话,作为批评之后的安慰、挫折中的鼓励、失落里的强心剂。但是,每次目睹着对方站在年龄的制高点上,像看待一个未经世事的顽童一般,叹息后优哉游哉地吐出这句话,我的心里并不舒服,它给我的感觉,总像是在竭力包庇和掩盖一桩又一桩过错。

在任何所谓年轻的节点上,我都不敢自豪的说已经走完了人生的几分之一,得始终告诫自己:分子上也可能不是一。为此更不敢把一切遗憾和惋惜都归在年轻身上,固然眼下是年轻没错,但它不是懈怠和逃脱的借口,更不能以此为由心安理得地让前辈来为自己的失误买单。

有人说,完美主义者都充斥着对不完美的小心塞。诚然,遗憾是一定会有的——“如果我在这个地方多着点笔墨,人物形象将更丰满”、“如果讨论时考虑到了这一点,现场就不会突然陷入尴尬”、“如果我小时候多喝点牛奶,现在应该能长得更高”等等,琢磨完一时的不如意,在剩下来的更多时候,不完美的瑕疵并没有厉害到能长期扰乱心绪,如果在希求完美的同时也能接受不完美,下一次方有热情去继续追求,若是事后没有思考和反省,我可能会以把前一次的高度当作后一次的标杆,久而久之,标杆将越来越矮,行动力也会越来越差。所以,我一度走在仰望完美的路上,欣赏着优秀的人物和精彩的故事,未来也还会不回头地继续走下去,尝试着去演一些故事的主人翁。

在前几日和旧友煲的电话粥里,我听闻当年的同学很多已经有了各自的选择;在天花乱坠的企鹅空间里,阔别多年的老朋友用照片陈列着他们曾登上过的舞台;同时也能看到,那些获赞良多的票圈,总是和阶段性的小成就脱不开干系。老城里的人说,现如今的年轻人都好比一只只惊弓之鸟,对大千世界有着浅灰色的认识,因而被紧张的时代节奏拴在弦上,不敢轻举妄言。但只要周遭人事有风吹草动,观望的大群体则立即蜂拥响应,唯恐被奔涌而来的信息世界所抛弃。

可也总有那么些人,依然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像是故作姿态一般,在不怎么被看好的小天地里舞文弄墨,每每感叹至此,电话那头总会说:“你不是不知道,人家和我们不在一个境界里。”所以他们可以在走出深山之后依然爱好游览名山大川,而对一望无际的平原无感,用两年的节假日走遍半个中国;他们可以在恶劣的环境里坚持自主创作,通过自己的努力坐上央视频道的嘉宾席。

《自己的时区》

前段日子,小诗《自己的时区》一炮走红,讲出了很多人的心里话,也让我第一次为自己的“求稳”找到了拥护者。

“别慌”、“没事儿”、“不急哈”、“别放在心上”、“稳一稳,怎么了”……

这是我的几句口头禅,颇有三分执政党维稳的意味,又像是小诗说的一样,自顾自地走在我的时区里,一边见证着昼夜轮回星辰升落,一边稳稳当当地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

最近的半年,腾讯用大火花帮忙记载下了一个尴尬的词:

放在十九岁之前,我会笑笑说:“哦”;现在,我总习惯说——不急哈,除此之外,还比较相信关东野客的一句话:“永远有人孤单,永远有人爱着,我们都是树苗,又都是栽树的人”。其中孤单二字倒是不甚妥当,把“孤”理解成单独尚且词义重复,理解成幼而无父则更是大逆不道。偏偏两个字挨在一起,眼前就浮现出个可怜兮兮无人疼无人爱的孩子,我涉足过的落魄境地还不及此。以是单着也好、爱着也好,能享受当下的处境,未知后果时能稳则稳,不急着见风使舵做出改变,大抵是我最理想的状态了。

敬一丹在南极的航船上写下了自己大半辈子的职业经历,她说在那样安静的时空感觉里,发呆想事儿,似乎比平时清楚些、超脱些。前日在院楼的办公室里,一位佛教徒向我讲述了他年轻时候踏遍西部溯源河流的故事,他说在无人亲临考察的野岭里,探寻的不只是大江大河的源头,也是自己的起源。我可能这辈子都去不了南极,也不太能听懂佛家人的话,很多和我一样的普通人也是,即便如此,发呆和自省却必不可少,安静的环境总不难找到。

在夜晚环校跑的时候,我曾目睹一位外表刚强、和我风格迥异的大男孩儿,在校园一隅昏暗的路灯下走走停停,或是坐在花台的边缘上,佝偻着身子,全然没有白天看见的饱满精气神,嘴里还小声念叨着,一个人是在说给谁听呢,又能说些什么呢,我不知道。我只能转头跑往另一个方向,用不打扰作为尊重,在第二天碰面时继续报以微笑。

高中忙碌的间隙,有同学在周记里提出了新版“能量守恒定律”:一个人在外人面前展示出多少正能量,就要自己在夜晚里独自消化掉多少负能量。因为离家在外求学,一个人的概念格外被强化,如何合适应对自己的情绪消长,成了一大心理难题。和小哥哥不同,我苦涩的日子加起来,刚好是一季《欢乐喜剧人》,每次到了笑出声的临界点,我才点击右上角的关闭,爬上床迅速安心睡去。一日一日,情绪时起时伏,这档节目也就伴随我度过了两年负能量满满的夜晚,所幸还未能看到郭德纲走上主持台。

无论如何,生日快乐呀

我没想到能碎碎念出这些杂乱无章的东西,许久不动笔因而不知所云,但决心要岁岁写下去,从《拾久归一》开始,而今加冠,再到未来,一步又一步。

相关文章

  •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图 / Fago Studio 十天前的早晨,匆忙醒来赶往教室,手机被落在了宿舍。直到中午回寝,才瞧见一排排醒目的...

  • 随笔◎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余忆初学《送东阳马生序》时,十五六岁的时候年纪,还是个不太懂事的孩子,尚且为自己的略小的年纪沾沾自喜、与人夸赞,仿...

  • 可以预约的美好

    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这样回忆自己的求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方仲永与王叔远的故事

    古有奇巧人曰王叔远,甚聪慧,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为刎颈之交。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二人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忽逢桃...

  • 人生二十之感

    青春一晃二十载,年华空逝流水中。 荒唐迷茫至今日,功名未就学未成。 加冠始慕圣贤道,年长更觉要用功。 路途艰难须努...

  • 知行合一,奋始克终

    《格言联璧》有言: 以圣贤之道教人易,以圣贤之道治己难; 以圣贤之道出口易,以圣贤之道躬行难; 以圣贤之道奋始易,...

  • “父与子”之 慕圣贤之道

    小子习字, 伏案埋头形态佝偻,执笔握固姿势板僵。 吾以正姿矫之,告以书法家若此。 小子领会一番,直背端坐气定神闲,...

  • 你才20岁,何来谈老?

    “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古代20岁男子称弱冠。在古代,冠者,礼之始也。加冠后行成人之道,尊周孔之...

  • 圣贤之道

    纵观历史人物,有正义的,有邪恶的,有好的,有坏的。不管他们的结局如何,都是由他们的起心动念造成。所以心念的力量是真...

  • 民间格言两则

    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要真切为第一。 以圣贤之道教人易,以圣贤之道治己难。以圣贤之道...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jib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