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庄子,才能理解晴雯死为什么林黛玉不哭,才能理解贾宝玉做祭文的态度。
老聃死了,他的好友秦失来吊唁,哭了三声转身就走。老聃的学生认为,别人来吊唁都哭得很伤心,好朋友怎么能哭三声就走呢?秦失说: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意思是:老聃该来时,应时而生;该去时,顺命而死。认识到这一点,听从时间的安排,顺应自然的变化,所以我不必为他太过悲伤。
老子的死只是形体的死亡,不是精神上的死亡。
读过老庄才能理解贾宝玉祭拜金钏儿为何会被林黛玉讽刺。
王熙凤生日之时,正是金钏儿的祭日。
金钏儿跳井后,贾宝玉时时惦记。在大观园里时时有人看着,不好祭拜,于是巴巴跑出去寻了口井祭拜金钏儿。
黛玉显然也记得金钏儿的祭日,也明白贾宝玉为什么偷偷出去。所以借着看戏点贾宝玉。
这王十朋也不通的很,不管在那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江边子上来作什么!俗语说‘睹物思人’,天下的水总归一源,不拘那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
死去的人如果有神知,你只要祭拜,她必定知道。没有必要拘于形式。
你尽了你的哀思,故去的人知道你的哀思,彼此都心领神会就行了。
林黛玉的这种死亡观比之贾宝玉更通透、更空灵。
后来贾宝玉教给藕官:以后逢时按节,只备一个炉,到日随便焚香,一心诚虔,就可感格了。
这就是和林黛玉的死亡观合上了。
对于死去的人,祭祀只在诚心。
随便有清茶便供一钟茶,有新水就供一盏水,或有鲜花,或有鲜果,甚至荤羹腥菜,只要心诚意洁,便是佛也都可来享,所以说,只在敬不在虚名。
这也解释了晴雯死后,宝玉半悲半喜的状态,
悲的是佳人离去。
喜的是佳人成为仙人。
做祭文是为了寄托自己的哀思,佳人成仙自然能领会自己的哀思。
另外,贾宝玉在教藕官如何祭拜的时候,忽然有一句:即值仓皇流离之日,虽连香亦无,随便有土有草,只以洁净,便可为祭,不独死者享祭,便是神鬼也来享的。
此时贾宝玉在大观园里安享富贵,何至于忽然感叹仓皇流离之日,连香也无?
可能就是在后面文章里,林黛玉身死,贾宝玉在外面颠沛流离,连亲自去祭拜心上人也不能,只好在天地之间,寻花草祭拜。
林黛玉前身是绛珠仙草,生前自称草木人,当然用花草祭拜也更合宜。
金钏儿、晴雯、林黛玉她们的死都是肉体在尘世的消亡,她们的灵体去了仙界,所以在尘世蹉跎的人自然不需要为了登了仙界的人过度悲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