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注释:
十世:世为朝代。又,《说文》云:三十年为一世。
因:依,沿袭。
损益:损,减,废弃。益,增,设立。
解说:
本章讲礼制传承问题。
孔子重视礼制,但礼制不是一成不变的,典章礼制,代有变更。每个朝代会根据现实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不同的氏族(民族)由于文化习惯的不同,这种变更实际是很大的。比如说“夏尚质,殷尚忠,周尚文”,中国文化到周代才基本定型与成熟。孔子对周礼非常推崇,曾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礼制有可变的部分,有不可变的部分,外在形式变化会较大,核心的义理不变,如“五伦十义”,因此孔子很有信心地说,虽百代可知也。
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注释:
非其鬼:鬼,人死曰鬼。非其鬼,不是自己的祖先。
义:宜,应当。
解说:
本章孔子对两种现象进行了批评。古人祭祀自己的祖先,是为了报答祖先的恩德。诚心祭祀,自然能获得祖先的庇荫与保佑。但祭祀他人,则是违背礼节谄媚,能有什么收获呢?《礼记》:祭则受富。《左传》: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转引自《论语讲要》)
孔安国注:义者所宜为也,而不能为,是无勇也。孔子教导人们要勇于作为,做道理上应该做的事情,冲破利害的束缚,这样社会才能有正气,有正义。后来孟子特别强调义,表现了一种义不容辞的大丈夫气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