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现代管理学之父 彼得·德鲁克
封面:目前的经济已由“管理的经济”转变为“创新的经济”
经理人的创新和企业家精神
七个创新机会的来源:
(企业或产业内部)
意料之外的事件
不一致的状况
基于程序需要的创新
产业结构或市场结构的改变
(外部)
人口统计特性(人口的变动)
认知、情绪以及意义上的改变
新知识
四个创业型策略:
孤注一掷
打击对方弱点
占据一个生存利基
改变价值与特性
目录(每一部分都是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一个层面而不是发展阶段):
第一篇 创新实践(七个来源)
第二篇 企业家精神的实践
第三篇 企业家战略(四个策略)
前言:
不讨论企业家心理和特点,只讨论行为和活动。
把创新和企业家精神视为可组织且需要加以组织的有目的的任务和系统化的工作。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管理者工作的一部分。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具体的政策与决策、机遇与风险、结构与战略、用人、薪资与奖励来讨论何物(what)、何时(when)以及为何(why)的问题。
创新是有目的性的,是一种训练。企业家精神实践重点讨论的对象是机构——创新的载体。检验创新的是它在市场中的成功与否。企业家精神是一种实践。
引言:
康德拉蒂耶夫经济周期(50年一周期)是根据科技内在动力而来的。每五十年科技的发展波线达到顶峰。利润高增长的情况从来不会持续二十年以上,随之而来的是突发的经济危机,通常一些经济恐慌会发出某种征兆。新兴的科技无法产生足够多的就业机会促使经济本身的再度增长。
而美国一些在低迷时期仍然增长的企业违反了康德拉蒂耶夫停滞规律,是由于其所具有的"新技术"——企业家管理,从而进入了一种所谓的"非典型的康德拉蒂耶夫周期"。
高科技是一个部门,而不是"企业家管理"这个"新技术"的一部分,因此一些高科技产业走传统的模式一开始闪耀夺目,继而快速扩展,然后突然陨落的原因,这是一种五年之内大起大落的模式。但是一些科技含量低的有系统的、有目的的、企业家精神管理的企业却做到了产生足够多的就业机会来重振经济。
管理是一种"有用的知识",在成为一门学科以前,必须先作为一项实践不断地得到完善。管理发展成一门学科的时间是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的那几年。(1946<公司的概念>,1954<管理实践>)
在过去(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管理受到很多中小机构和企业的排斥,负责人认为这是大企业大公司的事情。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和事实现状的冲击,人们逐渐认识到小企业更需要管理,且管理对其影响也更大。
E.g.麦当劳_
起初:夫妻经营小店
经过:设计产品-设计制作程序-设计操作工具-研究顾客需求(优质、可预知的产品、快捷的服务、绝对额的干净以及亲切)-培训员工
如今,正是将三十年前为管理所做的工作运用到企业家精神和创新上的时候了:发展原理,不断实践,成立学科。
【思考】家庭式小作坊是否需要管理呢?
在中国从古至今都有很多家庭小店,包括一些传统的手工艺、食品摊贩、生活用品等等。这些就是区别于"高科技"的一些行业,大大小小存在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的生活中。那这些以一个人或者以一个家庭为基准的小店,是否需要管理呢?
通过以往的学习和本书的阅读,我想,判断一家小店是否需要管理的最简单的办法是——看这家店是否有扩张/赚大钱的需求,如果有,那么需要管理;
至于如何管理,从最简单的管理到往后,应逐步做到对产品质量的保证、生产流程的把控、人员的管理、产品的标准化设计以及企业文化的渗透。
如果小店不需要扩张或者只要求维持生计,那简简单单做一个手艺人去传承和发展这项谋生技能就好了。小店会安然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社会的各个角落,同样是小店,也极容易受到社会的冲击,有一天不复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