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方便拿着手机看文字,请点击下方收听讯飞快读转译的音频)
网络素养课公开课,最开始我们的目标是引导学生规范合理的使用网络,为孩子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做一些准备。在2018年,我们做了电话访谈,走访了学校,做了问卷调查,也观察到了学生的一些现象,看到了助教老师的打卡反馈,以此发现了一些新的点。
1.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课程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电话访谈当中发生的,老师给我反馈的信息最为重要一点是网络课程拓宽了学生视野和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它已经不是单纯的网络素养课程知识了,这里面可能包含了课前的小视频,也包括了课堂当中引申的一些案例。
2.关注新概念,新领域
在做学期总结时,通过观看课程播放数据发现了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相对于2017年,2018年春季课程对于网络欺凌,网络安全、知识产权、手机用途等主题的播放量,增加了200%以上。由此可以推断出网络素养课程的引入,能够增加一线老师和学生对一些新领域和新概念的关注。比如说网络欺凌和知识产权这些话题,对于一线老师来说,这些内容在以前可能是相对模糊和匮乏的。
3.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我在走访调研期间会主动和校长、老师聊天交流。当我问及开展网络素养课,有哪些优点和不足时。有一位合作学校的校长跟我说,学校正在做一些信息化建设的尝试工作,我是完全不用担心的,因为学生有这些行为基础。他们操作起来比较流畅,如果没有这些基础,还需要另外花费时间和精力做培养。这里,校长没有提到学生的搜索能力,也没有提到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也没有提到网络欺凌等一些具体的知识点。就说了一个很明显的变化,要做信息化工作的建设,学生是有基础的。前期的有些准备变成后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4.增加对网络认识的维度
通过课程的参与,孩子们对网络有了更多的认识。这是在访谈当中所发现的,老师说学生以前对手机的认识和态度,基本停留在玩游戏上。但是通过网络素养课程的参与和学习,他们对手机网络的认识和态度会有一些变化,体现在课堂上直接表达出来的观点,也有家长反馈。在乡村,对于有的学生还没有太多机会接触网络和手机,如果有一个先前的指导,的确会产生一些正向影响。
5.创设机会,促进成长
网络素养课和其他的网络课都有一个共同的好处,在这样的课堂中能够创设各种各样的机会,让学生去做相应的实践,比如说上麦回答问题,这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课后有一些开放性作业,在这样的作业任务中能够让学生发挥他们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成果区别于分数,得到大家认可的时候,能够极大提高学生自信。另外,有的班级还会让学生写一些作文的反思,我看了这些反思内容,有的简短,也有的很丰满,真正加入自己的思考。不管是上课的表达,课后的作业,还是老师自己要求他们的作文反思,这些都是在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能够实践的条件和机会。有更多机会,才有更多成长可能。
6.网络与学习的意识增强
在访谈当中和问卷调查中,我发现借用网络学习是老师们需求最高的主题,这既是老师们的需求,也是他们在这方面意识的加强。这表明网络素养课或其他网络课程的普及,给老师们利用网络条件辅助性教学带来了新的刺激和影响。我们一直在讲教育技术如何去辅助我们的教师去教学,帮助我们的学生去学习。但前提是让老师有自己动机,有可参考的样子,否则做太多的培训,不用或者不想用也是很低效的。
7.促进教师个人成长
虽说成长进步是个人的事情,但当许许多多老师融入到一个大集体中,能够看到彼此的对比,能够看到心中的榜样,事情就会慢慢发生变化。在参与课程的老师当中,有的会持续写简书,把课堂上的观察以及自己思考,做好相应的记录分享出来;有的持续的打卡,每一次打卡都把课堂的回顾做得十分详尽,甚至像一份教案。还有的老师在突破现有的约束,学校没网络就用手机流量;没有设备,就将一些手机带入学校做相应的尝试和探索。那无论是写文总结,是打卡还是做一些规则的突破,都是在促进老师个人成长,因为他们都在实实在在的行动,而且是想让自己做得好一点的行动。
8.生活价值的体现
有一节课上问及学生做了哪些网络探索时,有位同学分享自己在网络上看到:在刷牙时撒些盐有好处,她就真的这么做了。这是她自己在网络搜索得知、而且也真正行动的事情。还有一位六年级学生看到另外女同学在生理期肚子疼,这位同学就把家里的巧克力带来给肚子疼的女同学吃。和她聊天得知,她是看到肚子疼的现象,回家搜索了一下原因,然后看到有网友分享说吃巧克力能缓解疼痛,同时自己家里有就拿来了。虽说,刷牙撒盐和吃巧克力的科学依据是否正确与严谨,这个有信息辨别的课程,但辨别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时间。这里最重要的是,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次次试探性的尝试,而且是生活中的最为常见和真实的事情。相信这样的案例还有不少。
9.课程带来的持续效应
这一点可能会相对空泛,不太好感知。我们老师和学生在持续参与网络课程的过程中,这是一种网络连接,也是一种人与人连接的方式。小蜜蜂老师也好,时雨姐姐也好,都是通过网络在远程给同学们上课,学生们都会与这样的老师、这样的课程产生一种彼此的联系。想必,学生在课后的交流中会涉及各种各样的话题,有老师本身的,也有课程内容的,这些内容一旦融入生活,随着他们的成长,这些都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回忆的片段,也是新发展的基础。
我们15年在云南腾冲做了一年的课程,这里有一个学生,现在初三了,在今年9月份的时候突然发信息给我,让我推荐几款制作视频的软件,他想创作一个视频。随后我们每周或者间隔几周的周末做一点点沟通(因为初三之后周日下午有空闲时间),我问问他的剧本、听听他的思路,也没有做什么指导。在11月份,他给了我一个“漂亮”的视频作品,而且随后还在不断完善他的作品,加上了片头、加上了自己的工作室名称等等。
以上这些新的发现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之前所预设的课程目标,引导学生合理规范的使用网络。这些新的点,不是规模化的,也不是集中性的,它是分散在不同地域、不同班级、不同学生上的小点。那在所有的学生当中,这些小点,他可能就影响一个学生,有可能几个学生,也可能会几十个学生,甚至可能更多,对于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获得不同影响。这些零星的点,或许也是这个课程的价值的一种体现,也是我们设计课程的动力来源之一。
在下学期课本当中,我们希望将网络素养最为重要的一点去得以体现,就是实践操作,素养一定要操作,只有当学生能亲自实践,有亲身的试错,有真正的参与,这样的素养才会逐渐内化到他们的行为习惯当中,才会让他们与网络的这种关系发生一些真切的变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