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开《心灵的法医》,是当侦察悬疑类片看的,确实也是这一题材。
前面的剧情和其他同类剧差不多,都是一个个案子串起来的。好像从中间开始,每个案子结尾加了一个情节,设计了一个像舞台剧形式的表演。是刚结束的案子中的主要人物的对话,把他们的所想所说,进行了对白。
我前面一直当舞台剧来看的。后面看到一个有关烟草的案件,让我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那个案件大概是这样的:
一位老太太到公安局报案,说她儿子杀人了。她的小儿子意外死亡,而她一口咬定是她的大儿子干的,刑警因此展开调查。
事实上,大儿子并不是老太太说的那样,对弟弟不好,甚至仇恨。他是非常优秀的外科医生,弟弟是无业游民,且身体不是很好。从经济到生活,老大都非常照顾和疼爱弟弟。
老太太爱抽手卷烟,是他从国外买了最好的烟丝,亲手卷的。弟弟有脚癣,是他时常备好药,亲手涂的。
老太太从开始的指控,到请第三方机构来再次检测小儿子的死因,到后面直接给大儿子准备了毒药,一心想致他于死地。
老太太对待两个亲生儿子截然不同的态度,大概源自于丧偶后,她想再婚,她的小儿子支持她,而大儿子坚决反对。
最终的结局
小儿子意外死亡于体验高压舱,大儿子绝望地喝下了母亲准备的毒药也死了,老太太一直想嫁的人肝癌晚期,也死了。老太太也被查出,并判了刑。令人唏嘘!
结尾的小剧场里,是大儿子和老太太的对话。大儿子自诩对母亲和弟弟照顾有加,事事周到,他不明白为什么母亲一直不接受他。
老太太却说,就是因为他的优秀,他的照顾,他的弟弟才没有出息。她不会因此感激他,相反她很反感甚至愤怒。
因为他像一棵大树,看起来为她们遮风挡雨,可另一面,他也挡住了阳光,让他弟弟无法成长,还试图掌控她的人生。
大儿子开始委屈地哭泣,像个孩子。他说,他并没有想要掌控谁,只是因为父亲过世的早,他作为长子,必须得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他并不想逞强,也希望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有父母的疼爱。
老太太却指责他,超越了孩子的本份,干涉她的人生,妄图取代父亲的角色,所以那么坚决反对她再婚。
大儿子说,从小她和父亲就没让他如愿选择自己的爱好。他也为了担起整个家庭,最终放弃了他的梦想,而选择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医生。因为他不能自由地选择而痛苦,他也不让母亲如愿选择。
看到这里,我有种莫名的熟悉感,太像家庭系统排列的个案现场了。
虽然没有去做过个案,只是听了几堂线上课,但是这和课程里老师的描述,真的是高度相似。也因为听过这些课程,从家庭系统排列的原理,明白了他们的这段对话。
父亲的缺位
导致了老大想要承担起照顾母亲和弟弟的责任,在原生家庭里倾入过多的感情和精力,同时阻止母亲再婚,也在不知不觉中代替了父亲的角色。
角色的错位
家庭成员的排列秩序就乱了。他站在了父亲的位置,而使母亲很是抗拒,弟弟也是被他过于呵护,而缺少独立的能力。
再生家庭也受到影响
在调查过程中,他的妻子对警察说,她的丈夫是非常爱他的母亲和弟弟的,在他的心里最重要的两样东西,一是亲人,二是事业,而她是排不上位的。
家排课讲,一个人如果对原生家庭倾注了过多的感情,那他的再生家庭就会受到影响。因为每个人的感情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在原生家庭投入多了,也就没有多少感情和精力给到再生家庭。妻子就会缺少丈夫的爱,儿女就会缺少父亲的爱。
男人的角色没有转变,依旧还停留在是妈妈的儿子,是弟弟的哥哥,却没有意识到,在新的家庭里,他是妻子的丈夫。得不到丈夫爱的妻子是委屈的,那么亲密关系也不可能融洽。
过度付出,是一种灾难
有人说,大儿子付出那么多,非旦没有获得家人的看见,还要被指责,太叫人寒心!
其实老太太对大儿子的指责,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当一方总是给予,而另一方总是被动接受,时间长了,这份关系也就失衡了。
给予是“施”,从另一面来看,也是一种施舍,施舍物质,施舍同情。只有富裕者才会施舍给穷人,强者才会施舍同情弱者。
“施”这个动作,会把自己放在了富人、强者的位置,而接受的人则成了穷人、弱者。没有人会喜欢被贴上这样的标签,因为自尊心会受到伤害。过度的付出,其实就是一直在无形地贬损着别人的自尊心。关系怎么会好呢?
农村有一句谚语:一斗米养一个恩人,十斗米养一个仇人。
今天也看到了一个故事,一个傍晚,老妇人看到门口有一个衣着干净斯文的男士在她门口徘徊,却不敢进来,她猜他一定是饿了,又不好意思开口。
于是老妇人走出来,请求他帮忙。请他把一堆木头从院子的一边搬到另一边,他非常高兴地同意了。老妇人看他把木头搬完,顺便邀请他一起共进了晚餐,他也愉快地接受了。
事实上,老妇人根本不需要帮忙。这堆木头已经被来回搬运无数次了。她用这个方法,帮助了别人的同时,又保护了别人的自尊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