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哲新丨这篇文章能帮你戒瘾(二)

哲新丨这篇文章能帮你戒瘾(二)

作者: 哲新ii | 来源:发表于2022-04-26 09:39 被阅读0次

    上篇文章讲到瘾就像精神上的“痒”,而实施成瘾行为,就是在挠痒痒,就是在缓解那种痒感,如果没有看《哲新丨这篇文章教会你如何戒瘾(一)》的朋友,建议先去阅读。

    要想成功戒瘾,我们必须把成瘾的根本原因找出来,这个罪魁祸首就是“多巴胺”。人的行为和情感,其实都是脑内激素作用的结果,而多巴胺掌管的就是人的欲望。

    相信那些已经被成瘾困扰的人,都已经跟“成瘾”问题开展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我在开始介绍多巴胺前,想先表达一个观点,就是“人,生而痛苦。” 戒瘾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是让你大脑中已经粗大的成瘾“神经通路”慢慢变窄消失的过程,所以需要时间,希望这段时间你能先与痛苦和解。

    接下来关于“戒瘾”的内容,我尽力刷新你的认知,让你不再依靠意志力摆脱“成瘾”的困扰,请记住,没有不可治愈的伤痛,也没有不能结束的沉沦,只要你愿意。

    适应同痛苦共存。

    我们生存的环境和体内的基因,总是以物种整体的延续为重,从未以个体的幸福为念。在动物世界中,如鲑鱼,逆流而游几千公里,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只为到达江河上游的淡水中产卵,生育后代,能成功抵达终点的鲑鱼不足百分之一,而这些极少数的幸存者也早已身体虚弱、遍体鳞伤,产卵后便在未来两周内陆续死亡,变为幼鱼生长的食物来源。

    同样,当雌螳螂和雄螳螂进行交配后,部分雌性会将雄性吃掉,之后由雌螳螂独自繁衍生息。还有生活在最恶劣南极环境中的雄帝企鹅,要蹲到企鹅蛋上独自担负孵化工作,这一过程一般要经历两个月之久,在这期间,雄企鹅不吃不喝、忍受着孤独寂寞和风吹雨打,直到小企鹅出世,如果坚持不住,那些无人照看的“子女”们就面临着被其他动物偷吃的危险。

    这种活法,对任何个体而言,毫无幸福可言,甚至连最起码的生命都已丧失掉。不要以为人类会是大自然的独宠,人类所经历的痛苦也一样,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快乐只不过是一场幻梦,但痛苦却是真实存在的。——伏尔泰

    亿万年来我们的祖先一直在危险、匮乏的自然环境中,不仅要经受天灾,还要受到猛兽们的威胁,经受气候的折磨,还有各种致命的疾病,优胜劣汰是进化的主旋律,整个种群的利益与延续,远大于一个人的存亡和快乐与否。如今新冠病毒也让人类再次看到了生命的脆弱,虽然幸福和快乐是我们作为个体一生的追求,但是不可避免,痛苦才是我们最为真实的生活,尝试跟所有的痛苦和解,与痛苦共存,依然保持平和之心,才能获得最大的幸福。

    所以,已经饱受“成瘾”痛苦的人,最重要的是先把它当做“再正常不过的常态”,带着病痛的折磨依然能快乐地生活下去。这就像坐飞机时承受的巨大噪音,你之所以没觉得这个背景噪音难以忍受,是因为你把它当做“再正常不过的常态”。相反,当你认为自己不该承受当下的这些痛苦时,这些痛苦才真正变得让你痛苦起来。

    在真实生活中,你感受到的剧痛,也可能只是别人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常态。我最近刷到“3亿残疾老总李创利”的励志故事,他是天生的侏儒症和脆骨症患者, 成年身高不足一米,体重不到30斤。让人难以忍受的“骨折”,竟然会是这个人生活中的家常便饭,他自小也只能在婴儿车里度日。

    他每天承受的是身体上的剧痛和精神上的折磨(自卑和冷落),他如果每天都专注于“痛苦”和“不公平”,那他这辈子注定将是个彻彻底底的失败者——生如蝼蚁,幸而他懂得在血淋淋的生活中,寻找发光的快乐,把感受不到痛苦的时光当做快乐。

    人生中幸福与痛苦的实际总量,并不是决定一个人幸福与否的关键要素,而是跟一个人的态度和认知有关,即使人生到处是伤口,每一步都撕心的疼,仍然可以感到幸运,体会到幸福,以及获得成功,既然李创利可以,那你也可以

    回归正题。

    人类的“奖励系统”。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我们来看看掌管“趋利”部分的“奖励系统”到底是如何工作的。

    先介绍神经学家用老鼠做过的实验,研究人员将电极植入老鼠大脑多巴胺神经元富集区,每当老鼠拉动摇杆时,都会激活电极放电,结果老鼠上了瘾,它们不断拉动摇杆拉了几个小时,它们拒绝进食、甚至不睡觉,它们会一直拉动摇杆直到精疲力尽

    相反,当研究人员切除了这个片特定脑区,老鼠变得非常消沉,甚至不愿意为了喝水、进食耗费一点力气,它们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也就是说,这些老鼠失去了所有求生的意愿,但是,如果把食物放到老鼠嘴里,它们还是会吃下去并享受食物,它们只是没有动力去自己寻觅食物。

    也就是说,多巴胺控制着我们的动机,并给我们带来“快乐”,甚至可以不吃不喝。其实,我们大脑中的“奖励系统”,是由“动机系统”和“快乐系统”两部分组成的,这两部分是两套完全不同的人体生物学机制,简述如下:

    ——动机系统,简称“想要和憧憬”。动机系统的神经递质就是多巴胺,这套系统把我们的注意力导向目前不在眼前、但是想要得到的事物上,也就是驱使着我们去“追求”。

    我们通常的内在感受就是“很想要”,会产生 “渴望、期待、迫不及待和兴奋感等”各种情绪体验,具体的精神活动有“设想、憧憬、遐想、甚至想入非非与幻想等”,而那些我们想要之物,通常带来的感觉是“有魅力、有吸引力,让人心仪”。

    所有上述体验都能跟“美好”挂上钩。

    ——快乐系统,简称“享受和满足”。快乐系统神经递质的主要代表为内啡肽,其实这才是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因子,这套系统能让我们体验“享受中的愉悦”和“完成后的满足”。

    ——“奖励系统”就是两套系统分工合作的结果。动机系统让你拿起一瓶可乐,快乐系统让你享受喝下可乐的愉悦和喝完后的满足感;动机系统让你追求女朋友,快乐系统让你享受腻在一起的感觉;动机系统让你“寒窗苦读”,快乐系统让你享受“一日看遍长安花”的荣耀和快意。

    通常情况下,“动机系统——快乐系统”形成的闭环,是一组行为的开始和终结,这是奖励系统正常发挥作用的表现,问题出就出在“动机系统”,作为行动的开始,还没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就已经提供了“美妙”的感受。

    两套系统产生的“快乐”。

    ——动机系统的快乐。就像“望梅止渴”,虽未见到梅林,单单依靠想象到就口已生津,这明明是真正吃到梅子以后才会有的生理反应,我把这种快乐享受称为“白日梦”的快乐。

    比如马上要见到已经异地一年的情侣,见面前夜期待的那种兴奋劲和激动感,一遍遍地憧憬和想象见面时的场景,甚至让人兴奋快乐到失眠;又比如马上就要得到梦寐以求的心爱之物(如女神、房子、汽车)、以及提拔任命宣布前和上台领奖前的激动时刻,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你如果能通过上面描述性的文字,真正感受到那种兴奋和喜悦,你就知道动机系统带来的“快乐”有多么强烈。

    这种马上就要得到奖赏“前”让人欣喜若狂的“快乐”时刻,事实上还什么都没得到,却是提前在脑中预演和憧憬带来的快乐。其实最终结果未定,还是有可能没有如愿以偿,煮熟的鸭子也可能飞走,取而代之的是现实中强烈的失落感,但是你明明早已经兴奋和幸福过一遍又一遍了

    所以,有时期待和憧憬的兴奋感,即“白日做梦”的感觉,甚至比得到之时更具魅力和快感,这就是多巴胺分泌产生的神奇感觉,憧憬和遐想更具备无限的享受空间,那正是我们极为兴致勃勃的时刻,现实得到的结果可能跟想象中的相去甚远,但是依然不影响动机系统产生的“快乐”。

    正常情况下,动机系统分泌的多巴胺是为了促使我们去追求真正的奖赏(结果),人会有“干劲”,浑身充满力量,我们的动机系统,本应让我们采取行动,强烈地去追求结果;但有人却开始单纯地享受这种追求时产生的多巴胺分泌的“兴奋劲”,一场白日梦后即已彻底感到心满意足了

    上面实验中不断拉动摇杆的小老鼠其实并没有享受到任何实质性的奖励(美食),但是因为这种“多巴胺分泌的快感”已经取代了真正的快乐,就像一个人立志减肥,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但是单靠头脑中的想象,就已经享受到了成功瘦身时的喜悦。这种享受真是太简单,感觉太棒了,只靠想象和做梦就可以。

    好在我们大脑能分清“幻想”和现实,只是单纯的想象,而没有实际被奖励可能性的情况下,多巴胺分泌量有限,而且要依靠一直“做梦”才能持续那种享受,这其实也很累,天天没事在那做白日梦也很无聊。

    大家可能都已经猜到了,有些东西把我们“做梦”的辛苦都给省了,那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成瘾物质,烟、酒、赌博等等,后叙。

    ——快乐系统的快乐才是醉人的享受。如下图,这是内啡肽分泌的感觉,这才是真正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快乐和享受。

    其实“快乐”分为很多种,只是有些人懒于分辨,有些快乐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快乐”,只是有些人钝于分辨。就像钝察者的世界只有7种颜色还不一定对,而敏察者的世界有近万种颜色;钝察者的情绪识别能力较差,描述自身情绪的词汇只有寥寥数个,而敏察者能准确识别自己的情绪状态,描述自身情绪的词汇多达几百个。

    “成瘾”的本质就是多巴胺效应。

    有些人痴迷的享受做事的过程,比如享受学习、绘画、唱歌的过程,并产生了强烈的内在动机,其实就是做这些事的过程,产生了刺激他们多巴胺持续分泌的效果,对他们来说,做这些事情不算是一般意义上的努力“坚持”,因为他们在“享受”,所以他们更容易在这些事情上取得成功,貌似一切都很美好。

    但凡是被我们列为成瘾问题的事情,都是那些不好的事。那些好的事,比如痴迷学习、痴迷工作,没人觉得是问题,有些人学习、工作不舍昼夜,最终累倒在岗位上,大家不会拿“成瘾”问题说事,而是说真敬业,真伟大。

    既然有些成瘾是好事,那就不属于我要讨论的范畴,我只扒一扒生活中那些被我们列为成瘾问题的事情,比如烟、酒、网络游戏、抖音、赌博、毒品等等。上面说过,这些东西把我们做“白日梦”需要的努力和力气都省掉了,我们来看是如何实现的。

    烟草中的主要成分尼古丁被吸入人体后,会与人脑中特定的多巴胺受体结合,产生多巴胺分泌的效果;

    血液中的酒精突破大脑屏障,可以直接刺激多巴胺神经元,促进多巴胺的释放;而毒品也是一样,其瞬间刺激多巴胺分泌的总量,能直接给人带来爆炸式的幸福感,就是“嗨”到了天堂的感觉。

    网络游戏成瘾的机制很复杂,包括一系列原因,其中有目标达成的快感、一直在拉伸区做努力的心流体验、对游戏掌控的胜任感、击杀和胜利的喜悦感,逃避现实中不被认可的负面情绪、在游戏社交和团队中体验归属感、对游戏社群和团体的贡献与自我价值感、游戏世界中画面的美感体验、作为故事主人公所拓展出的人生广度的体验感、新鲜感等等,其实游戏开发商为了让玩家上瘾,动用了大量的心理学资源,作为一个个体跟上万亿投入的机构(广告机构、心理和行为研究机构、策划机构等)进行博弈,我觉得有些人会沉迷,真的不冤

    网络游戏中打怪随机掉落的装备,宝箱中会开出何种宝物;吃鸡、LOL等多变的战况和每局胜负难辨的结果;刷抖音的人永远在下一个视频会带来何种惊奇和娱乐的期待中不能自拔;甚至微信一声声的“叮”,都会让你产生期待,是否会是自己的女神,或是别人发来的什么好消息。所有这些情理之中,但意料之外的多变惊喜,其实都在强烈地刺激着多巴胺的分泌

    以赌博和玩老虎机为最,你永远在兴奋地期待着下一场赌局的胜利,你好像那么肯定的知道会赢,但却永远不知道是哪一次,这种多变的奖励就是在不停的刺激着多巴胺的分泌。

    说白了,这些事物轻易地让我们享受到了“想象”中的美好,只是需要吸一根烟,喝一杯高度酒,打死一只怪、把手上的赌注放上赌桌。就是因为这些事物都能刺激多巴胺的分泌,让我们轻易就获得了快感,而多巴胺分泌时享受的快感,无与伦比,诱惑让人难以抗拒。

    影响多巴胺分泌量的因素。

    顺便提一下,刺激多巴胺分泌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想要事物的“需求程度”。越是渴望的事物,多巴胺分泌就越旺盛;反之亦然,多巴胺分泌越旺盛,就越是渴望。通常情况下,价值越高的东西,需求程度越高。

    ——获得奖赏“可能性”的大小。达成和获得所期待奖赏的可能性越大,多巴胺分泌就越是旺盛。近在眼前的女友和远在天边的明星,所刺激分泌的多巴胺量是完全不同的。

    ——奖赏的“意外程度”。每天都能获得50元,跟每天随机获得1-100元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后者多巴胺分泌水平明显要高,前者的心情会是一副波澜不惊的状态。即使两者最终拿到的总金额一致,因为后者的奖赏是多变的,每天都会产生高金额的期待感,所以会更快乐。

    同时,越是超出预期的奖赏,多巴胺分泌就越是旺盛。本来以为赢得比赛能获得100元,结果被告知是100万元,多巴胺分泌立马飙升。100万元和100元之间的差别,就是大脑“奖赏预测误差”,这个“期待和结果”的误差越大,多巴胺分泌得越多,人就越觉得兴奋。

    热恋的感觉,就是多巴胺大量分泌的结果,感觉未来的生活一切皆有可能。但是一旦恋爱的新鲜感过去后,我们会变得越来越麻木,就是因为每天的生活内容都在可预知的范围内,再没有任何惊喜,多巴胺的分泌便减少了。

    ——奖赏“耐受性”的程度。同样一种美味的蛋糕,吃多了就不香了;开始每天抽一根烟就很满足,慢慢需要一包烟才能保持之前的兴奋感和快乐度。这是因为多巴胺受体的耐受性增加了,也就是越来越麻木了,要保持跟以往同样的快乐的阙值增加了。

    又比如情侣谈恋爱,开始只是牵牵手就很快乐,后来需要抱,后来要亲才能达到同样的满足感。这就是为什么一旦上瘾后,需要实施成瘾行为的频率越高、力度越强、时间越长的原因。

    了解这些内容,便可以明白为什么像深度思考、学习、工作等事情会提不起任何兴趣,因为这些事情能刺激分泌的多巴胺极少,当我们已经适应了脑内高浓度的多巴胺水平,我们便更不愿意开始做这些毫无快乐可言的事情。

    这段内容不是我们“戒瘾”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但却是企业进行产品研发和设计最为关注的内容。可以说,一个控制了脑内多巴胺分泌开关的产品,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产品。

    “戒瘾”究竟难在哪里。

    “戒瘾”之难,难在两个方面,一是难以割舍多巴胺效应带来的快感;二是难以忍受多巴胺效应消失后的痛苦。

    前面已经详述了多巴胺效应的快感是多么的让人身心陶醉,所以一旦选择戒瘾,就等于要放弃这种美妙的享受,很多人感觉放弃了这些快乐,那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其实大错特错)如果不是因为形势所迫,任何人都不想主动迈出这一步。

    我们再看多巴胺效应消失后的痛苦:

    一旦一个人习惯了脑中高浓度的多巴胺分泌水平,当多巴胺分泌水平降低时,就会出现“戒断”反应,这就像习惯了在北京这种大城市里生活的快意, 突然一下就坠落到偏远乡村的感觉。

    我们以毒瘾受害者的极端反应为例,吸食的毒品被人体代谢后,受害者脑内多巴胺浓度从峰值骤减到谷底,他们会感觉像有亿万只蚂蚁在啃食自己的骨头,感觉骨头又痛又麻又痒,相比于想“挠痒痒”的那种冲动,几乎没人可以抵抗住这种痛苦的戒断反应,这种人间地狱般的感觉,会让他一心只想重新吸食毒品。

    烟、酒等,其实跟毒品无异,只是“戒断”反应的强烈程度,远没有毒品那样难以忍受,但是仍令很多人难以自拔。我们就以多巴胺浓度差变化程度较低的吸烟为例,每抽一根烟,尼古丁都在产生多巴胺效应,吸烟半个小时后,尼古丁被人体代谢掉,多巴胺效应消失,开始出现轻微的戒断反应,这种感觉就是空落落的,若有所失,无聊,没有动力和提不起干劲等。

    很多戒烟后又复吸的人,就是忍受不了这种浑身不自在、感觉像是跌落谷底的感受。所以,每当这种感觉出现,戒烟的人总会质疑自己戒烟的正确性,尤其是在生活面临压力时,烟瘾患者唯一想的就是吸烟提振精力,恢复状态,来应对挑战。

    当我们体验任何负面情绪时,都本能的希望能让自己“开心”一些,结果就是寻求这种最为便捷和熟悉的成瘾行为。而且每次戒断反应的出现,也都成为一种提醒,如果这时不能吸烟或喝酒来补充下脑内的多巴胺,则根本无法再去享受当下的生活。

    所以对于嗜酒、网瘾、赌瘾的所有成瘾患者一样,是在经受多巴胺效应正、反两面的双重打击!

    由于本人比较啰嗦,本篇内容已过长,对于到底如何不依靠意志力的科学戒瘾方法,留到下一篇文章中详细叙述,希望本篇文章会对你有用。

    如果感觉文章真诚且有用的话,敬请打开微信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哲新ii ,获得更多往期内容。喜欢的话,也帮忙推荐给您的亲朋好友 ^——^。

    作者丨哲新,微信公众号“哲新ii”(ID:zhexinii),改变的促成者,努力用文字改变他人和世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哲新丨这篇文章能帮你戒瘾(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jscy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