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随笔更新中提到了我要看这本书了,也邀请Rita和我一起组队读书,于是用微信读书app看书。
![](https://img.haomeiwen.com/i8681434/27ed6d3ec1b451ec.jpg)
这本书信息如上图,分为前言+七个章节的正文+后记,一共9个部分。
今天的阅读进度条是2/9。
目前对于电子书的笔记一般是摘抄or摘抄结合感想的形式,笔记如下:
前言部分
用身体换取金钱,来解决贫困问题,是以生活在东京为主的大多数贫困女性的做法。在少子高龄化社会,女性从事风俗业和卖身的年龄是没有上限的。
对于经营者和企业的正式员工来说,富裕的人致富更容易了;而对非正式员工,正常的工作却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活,于是,贫富差距就此拉开。
我告诫她,阶层的差异会在采访现场造成沟通的障碍,彼此不能理解对方的语言,会令采访过程举步维艰。
贫困,是在出身和成长经历、家庭环境、健康状态、就业、政策、制度、个人和配偶的性格及人格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的。每个人面对的现实五花八门,各不相同。
第一章
大学生的贫穷乃至贫困的背后,是父母一代收入的下降和原则上应由受益者承担的学费的持续上浮。
在这些现象(作者指的是文中提到的日本学生找money主baba和mama的行为)的背后,是男女间的收入差距、世代间的收入差距以及年轻世代的低薪劳动。
从她微弱的声音里,我听出了孤独。也许,在她极为有限的时间里,也真的只有靠出卖身体赚钱这一条路可走了吧。
家庭收入低,虽然靠日本学生支援机构的助学金能勉强支付学费,但光靠一般的兼职打工根本没法维持学生的生活。这就是典型的大学生贫困现象。
人要是没有希望和自尊根本活不下去。对这个21岁的女生而言,就只有参加社团活动的时候,她才能忘却日常的痛苦,感觉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吧。你们从感性上想去批判那些用性来交换金钱的女性,我能理解,但核心论点根本不在这儿吧?“不只是F级大学的贫困学生,就连读国立大学医学部的贫困学生也只能靠用性来交换金钱才能维持学业”,这样的国家还有未来吗?要知道支撑着这个国家未来的,正是高中生和大学生啊。我认为国家应该废除借贷型的助学金,设立更多非偿还型助学金才对。
钱无论如何也是不够花的。拥有同样想法的绝不止她一个人。这就是世代之间的鸿沟,而且今后只会越来越深。
为了赚钱没办法,把能卖的东西拿来换钱也无可厚非,即使自己有这些理由,社会上的不认同也还是会让我感到无处容身。
一味地将年轻人逼入痛苦的境地,并在世代之间划下鸿沟,同时又让他们去关怀高龄者和社会上的弱者,这样一边倒的政策怎么可能顺利实施呢?更何况,中高年龄层和高龄者们看上去不仅对让年轻人苦不堪言的现实一无所知,甚至是毫无兴趣。
一旦在经济上陷入窘境,人选择赚钱的手段便有可能会违背自己的性格。
养护机构的小孩长大之后,几乎没几个能顺利适应社会生活的,要么找不到工作,要么干不长。一个个都是每天得过且过的生活状态。
成为大学生之后,就再也没有人会保护我了。在这里也没有认识的人,所有的一切都只能靠自己,就是健康状况稍微欠佳都可能让我活不下去。压力很大,精神负担其实挺重的。
风俗业就是女性的体力劳动,既不高贵也不低贱,但是回过神来想想,这份工作又确实会让她们产生疑惑与迷茫。
越是生长在贫困家庭或遭遇过不幸的女性,越倾向于放弃为自己合法积累财富的选项,而抱着希望能对别人有用的心态,去选择那些低收入的福利类职业。
国家放弃相关责任,民营化不断加剧的福利事业是没有未来的,这并不是年轻人应该梦想的工作。
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丹尼尔·卡内曼曾提出:“人的幸福感在年收入达到7.5万美元之前,是随收入的提升等比例增加的。”
自从越来越多成长于泡沫经济时代的人成为大学生的父母,孩子的助学金被父母拿来补贴家用的事情也多了起来。因为学生本人还未成年,很多人签约都是由父母一手操办,学生在不了解详细内容的情况下,就以自己的名义背上了债务。
我之所以会产生她比实际年龄更成熟的第一印象,其实是因为她从来无法依靠家人,所以在精神上和经济上都很独立,对自己面对的残酷现实理解得十分透彻。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从地方上来,且得不到父母资助的单身大学生,如果不去陪酒或做风俗业,就没法维系求学生活。像她这样陷入经济困境的女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而男大学生的境况也是一样的。
既然看不到未来,那就放弃一切不去看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