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牺牲,往往是对自己不完美的弥补。这种行为从我们小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当我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我们被批评、被责备的时候,就会萌生一个“我不够好”、“我是错的”、“都是因为我”这些想法。
当这些罪恶感不断地充斥在我们的生命中,我们就会努力做一个"好人",来弥补和抵消这种罪恶感。长大以后,我们会成一个不会拒绝的“老好人”,一个逆来顺受,人云亦云的附和者。
2
当我们把这种牺牲的模式带到亲密关系中,我们就会把伴侣以及家人的一切情绪背负在自己身上,把成为一个好老公、好妻子、好儿女、好父母当成是一辈子的奋斗的目标,为他们解决所有的难题,或满足他们的一切需求。
我们会成为伴侣或家庭的拯救者。当他们不快乐、没有变得“越来越好”的时候,我们会十分自责,一度认为是自己的错。同时又迫不及待地开启拯救者游戏,把让他们变得快乐、团结当成一个推卸的责任。
牺牲也有许多种形式,有人会做拯救者,把他人的快乐放在第一位;有人会做隐形人,认为是自己是不快乐源泉,自动离开他人的视线;有人会做取悦者,察言观色到获得他人的喜欢。只要我们处在一个牺牲的角色中,我们就无法真正的做自己。
3
当我们深陷在这种牺牲的模式中,惭惭分不清自己在“真心”地付出,还是把这一切当成是应尽的“义务”。也许有那么一天,我们会然意识到,自己好久没为自己而活过了。于是,我们开始埋怨这种不自由,把自己丢进了"受害者的牢笼"里。
这种牺牲就个长期债务一样,让我们喘不过气来。我们认为对方是个不懂感恩和回报的人,把他们放在一个迫害者的角色中,随之而来的挫败感让我们为了逃离这个牺牲的模式,而不惜伤害我们的伴侣和家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