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世界上有一些书很难懂,然后你知道它很重要,放在书架上隔段时间又拿起来看看。然后当你读了一遍又读一遍的时候,就能发现原来自己忽略的和上次没读懂的,都是那么好的金玉良言。我觉得正面管教就是一本这样的书。和'孩子挑战'那样使用大量的事例来展开阐述的书相比,它显得很教条,罗列了各种原则,方法,建议。不过按照演绎法读书的建议,在一个领域中,啃经典书籍虽然辛苦,实际性价比总是大过于读衍生品的。
作者
这本书的作者简尼尔森,可以说是正面管教理论的创始者。他本人是学,儿童心理学的,然后在了解了德里克斯和阿德勒的理论以后,同时又结合自己在养育自己孩子当中的感悟,创造和发展了正面管教的理论。难能可贵的是,她目前七十几岁高龄,还在坚持做正面管教的分享和讲座的工作。在他自己,这几十年的过程当中,他也不断的发展和更新自己的理论,为大家提供更多更好能够落地的方法。也有教室里的正面管教,3到6岁的正面管教,青春期的正面管教,等多种更详细的分类著作。
主要内容
前面已经提到,这本书基本是一个偏论述的书。它讲述了正面管教理论的核心观念和关键要素。
#脉络
虽然打开书我就有很多疑问,恨不能立刻跳去看出生顺序,父母性格对孩子性格的影响等等,但是,再次,作为一本经典书籍,我试着跟随了下作者的思路。
她从家庭教育遇到的问题出发,先给我们解释了本书的目的。我们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然后第二章澄清了一些重要的概念以及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基础。语言是个很有趣的东西,如果你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有偏差,那么对后续章节的理解也自然的会有问题。作者对管教,逻辑后果,鼓励等词都做出了初步的解释和说明。告诉人们千万不要急着使用这些概念…你可能和作者想表达的南辕北辙。第三章说的是出生顺序。作者说,希望在开始关注孩子的问题之前更了解孩子一些。出生顺序影响着孩子成长的第一社会环境,这会必然的对他们的性格和行为模式产生影响。因为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的性格会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有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同一家庭不同出生顺序的小孩之间的相似度,其实没有在不同家庭但是同一出生顺序小孩之间的相似度高。这并非是决定论,而正是从发展的角度,我们认为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到他的认知,从而影响他的整个性格的养成。作者也提到讲解出生顺序,最希望达到的目的是能够让家长更理解孩子,而不是对他们下任何的定论。
第四章开始,我们正式进入作者对正面管教的一些传授,首先是对不良现象的解释。这也是思维中很有趣的一个部分,当你看到一个问题的时候,不是急着说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而是问一问,你真的了解这个问题吗?它真的是一个问题吗?它到底是什么?它的归因是什么?它的背后又是什么?带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得以重新,用全新的角度来看待啊,我们在生活中使我们不愉快的那些打了引号的问题。
第五章逻辑后果和第六章关注解决问题,首先讲述的是我们最常容易使用的一些处理孩子问题的方法,并对它们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方法不足之处的讲解。然后引出,如果我们着眼于长期并关注解决问题的话,我们的处理方法会发生怎样有趣的变化?
第七章用整整一章的时间讲述了鼓励这一概念,这是我们能够使用的与孩子相处最重要,最基本,也可以说是每一个方法都不能离开的宗旨。
第八章和第九章,讲了班会和家庭会议,说的是我们怎样行之有效的和孩子进行更好的沟通,并让他们和我们一起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第十章提到了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我们通过这章更了解家长自己潜在的处理事情的逻辑,你可以清晰的看到,家长的处事逻辑会怎样引起孩子们的回应。也许当孩子们长大以后,他们也能够更加的了解家长的情绪和错误逻辑是家长的问题,可是,作为小孩子来说,他们毕竟是如此的缺乏经验,又是如此的爱和信任自己的家长,所以不可避免的会形成刺激回应的模式。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原生家庭的一个影响。
最后作者带我们复习了整本书的重要概念,和综合应用。
#感想
重读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想,是人性本善。每个孩子都向上而积极,每个人都渴望有成就感,有归属感。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怎样得到幸福。
在年初读少有人的路的时候,作者有时对人的邪恶和虚伪觉得难以置信。有些人竟然可以是如此虚伪而冷漠的扮演着他们在人世间的角色。人如果能够感受和痛苦,才有改变的可能。
所有在人际关系也好,管教孩子也好,在这些交往中有所期待,并愿意去真正看见对方和自己的,都是值得钦佩的人。也是保有本性的人。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有人会说,并不是我们养育孩子,还是孩子带领我们的原因。一个成年人,有机会重新看待这个世界,是非常珍贵的体验。
还有个使我耳目一新的部分,是在家庭会议章节的一句话。她说,家庭会议和班会最重要的好处是在其中孩子们能够学习体验和练习到对于处理人生问题最重要的一些概念,比如情绪冷静期,比如专注于解决问题,互相帮助和表示感谢,协商安排活动。而消除不良行为不过是一个附带的小小好处罢了。
我真的很奇怪从前为什么居然没看到这个,大概是看到班会两个字,就觉得班会我知道,然后跳过的原因?总之,这个阐述真的很有趣吧。
类似的提醒是,当你和孩子互动,企图让他纠正某些行为或认同你的观点。你觉得告诉了他“是什么为什么”很重要,其实过程中,你的一切行为还同时教导了孩子遇到问题要怎么做。
最近还在读《优秀的绵羊》一书。书中想告诉我们的,是关于名校与人生成就的关系。一个孩子如此聪慧,他做律师,没有问题。可是一个最顶尖学校绝大多数的人都去做律师,说明名校的价值取向有问题。成绩最最好的孩子也难以避免从众和迷失在社会认可。书中对教育的反思,也使我想起正面管教。有多少人真的能够记得,那些有趣的课程是为了开阔视野和促进成长,而不是为了成就,认可,和简历呢?又有多少人能够记得,养育一个孩子最重要的目的是体会其中的快乐呢?
人生漫长,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