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触到的学生当中,可以把他形容成一个“快乐的绝缘体”。这样形容是因为他的特殊性,他在智力注意力上和其它的孩子有很大的不同。他每天会说个不停,手里总会出现各种千奇百怪的属于他的小玩具。看似机敏的眼神,时刻带着好奇与对他人的警惕。所以每次看到他,我都想和他产生一些联结,想探究他内心深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也好给他以必须的帮助。但他每次都是以打岔的形式,他最为拿手的应对姿态来应对我。给我一种很无力感,暂且给他一个这样的标签“快乐的绝缘体”。他的快乐也是来自他的应对姿态,他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忘掉他人带给他的痛苦,去寻找属于他的快乐。他虽游移在人们的视线中,又如同秋风中的野草有人顾及又任其来去。
今天,刚好有他们班的一节课。由于他在课堂上十分吵闹,我狠极把他抱在怀里。想着怎么给他一个立竿见影的恐吓,好继续我的课程。可是当这个瘦小的身体,蜷缩在怀里时,一种父母般的情感突然涌上心头,思绪中多了份怜悯。这是个可怜的孩子,母亲生下他不久。便离开这个家庭,找到了新的归宿。父亲长年在外打工,只剩下他与奶奶相依为命。如果把孩子比喻成小鸟,那每一只小鸟都会有一片专属的森林,这片森林可能是他的父母,爷爷奶奶。也可能是家庭成员共同的组合。而这个孩子他的森林可能在他出生时,未及体会就已经被砍伐殆尽了。我也是出奇的轻抚他的后背,感受他的心跳。更象是母亲与孩子间的糅合着爱的接触。在这样的轻抚中心中所念,可能只是如此简单又旁无他物吧。慢慢的他的挣扎与我的坚持下,他平静了下来,出奇的平静。我不想破坏这难得的安静,也想利用这个机会让班级其它的孩子对他也多一份关爱和照顾,同时也能体会到父母与他们之间那份细腻的情感,于是我引出这样的话题。
“你们被爸爸和妈妈抱过吗?”面对这样的提问,好多孩子的回答让我吃惊,“没有”。这可能是孩子们没有想到我会问这样的问题,答案是他们不加思索而来,可能还带着一丝的防护。但这也是我想进行这次谈话的目的,我请他们静下心来,仔细回想。又一次的询问,“你们被爸爸和妈妈抱过吗?”有些同学回想到了被父母拥抱的经历,彼此悄声分享。我继续追问“那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为什么拥抱你?”“回想一下你的感受?”孩子们开始深入到具体的情境中去。开始透过具体的细节,感受被父母拥抱的美好瞬间。接着我邀请他们进行分享,孩子们在回忆一段段快乐的时光中,班级的气氛也开始活络起来,我将话题向更深层次引入。“如果让你从来没有过被爸爸妈妈拥抱过你会好过吗?”我让他们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孩子们开始意识到,他们将会面临多么痛苦的一件事,并说我是一个残忍的老师。在这个层面稍作停留,我的最后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体会过父母的拥抱呢?”孩子们马上意识到我的指向,我继续邀请孩子分享他们观点和建议。通过对观点的分享,他们对待他的态度也向着正向的方向而去。最后孩子们真诚的拥抱了他,这也许就是美好的开始。
故事到此,那个“快乐的绝缘体”还是那个“快乐的绝缘体”。彼此的关照与包容有了明显的增进,在那余温还未散尽时就再加把柴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