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说菊花,谈谈陶渊明菊花诗,有何特别?
古人最早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菊花的?
这个真不可考。虽然诗经里没有关于菊的记录,但是《山海经》中山经写着,“女几之山,其草多菊术”,如果按照可以辨识的地名地标来看,这是在岷山和洛水之间的古中原地带,菊花和白术,生长旺盛。
《吕氏春秋》季秋季有“菊有黄华”。
《周礼,秋官司寇》中有,有专门的官员掌管驱除秋天的昆虫,焚烧牡菊,用牡菊的灰撒在昆虫上头,那些害虫就会死掉,以牡菊的烟熏染水面,则水泽中的虫子就会消失无声。
牡菊,是指的开花但没有结子的菊花。也就是在周朝,就流行用菊花驱除蚊虫害虫,且是官方有定论,有专门的人负责这类事物的。
那么对菊花的利用,在周朝如此肯定,其源流必然在周朝之前。可惜没有文字记录流传下来。
也就是中国对于菊花的利用,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起于先秦的《神农本草经》将菊花列为上品“鞠華,味苦平。主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濕痹。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一名節華,生川澤及田野。”
也就是在汉朝之前,相当长的时间,菊花已经作为常见且效果很好的中药,用来治病,养生。在周朝秋官用菊花焚烧获得芳香气味,杀死蚊虫害虫,菊花还可以吃,治疗眩晕,眼疾,皮肤病,常吃菊花,利于人的气血,可以延长寿命。
这也是屈原在流放的艰苦岁月里,愿意朝饮木兰之墮露,而夕餐秋菊之落英。
菊与自然的秋天密不可分。连屈原也不会记错季节,菊花在秋天。
菊花为什么开在秋天?这是物种的神秘。当夜长昼短的秋天到了,菊花在风露微寒里萌发新叶花蕾。它需要的居然是少于10小时的光照,和微冷的空气。这不由不想到,地球在之前,经历过漫长的寒冷,而菊花这种物种,一定将灾难的记忆刻进基因。春天蓬勃的阳光和温暖,没有惊醒它,而在微凉的秋天里,它探出脑袋来,并且以馥郁的清香,开遍水泽原野,仿佛是为珍惜不多的时光一样,菊花的香气,特别浓烈。
而它坚韧的清凉的生命,也成为人间一种好药,那是干燥里的润泽,下火,清新,美容,养生。
汉朝重阳节 “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这宫廷流传的九月九日,起源皇帝的崇尚道术,菊花作为道家人士常用的养生草药,赋予了极高的地位。
菊花是秋日之花,那金黄的颜色,是太阳的恩泽,道家常常饮用菊花酒,获得良好的保健养生效果,自然流行宫廷。
而民间在缺医少药的时代,更看重自然的草本,于是九月九日,戴菊花,饮用菊花酒,祛病祛邪,强身养生,就一直流传下来。
而菊花也没有辜负人们的厚爱。自古许多重要的中药方子里,都有菊花的存在,且确实有效,不信,你看看杞菊明目等重要的中药方子,里面少不了菊花。
而秋天到了,经常会喝到菊花茶,解油腻,清火,润肺润心,那是感知得到的效果。
”秋风起兮白云飞。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西汉 · 刘彻《 秋风辞 》
重阳节的登高,一定和汉武帝有莫大的渊源。这位铁血彪悍的君王,征服四海,却也有弱点,迷信长生之术。他曾经树立巨大的仙人承露盘,获得秋天最洁净的露水,他曾经七月七日,祈求王母降临。当然那宫廷登高的九月九,最有可能肇始于他。
在秋天一次率领群臣的旅游里,他是这样感叹。
秋风吹来,白云在飞,草木都黄落了,大雁南飞。
岁月仓促啊,只有秋兰和秋菊,在这样的时段,有着特别的芬芳。
中国人自古缺啥吃啥,菊花是秋天里的青春,汉武帝不狂饮菊花酒才怪。
好在,这菊花因重阳节的存在,而流传,惠利更多的百姓。
在文学上,让菊花举足轻重的是陶渊明。
陶渊明是东晋人,少年家境寒苦, 浔阳柴桑人,这里有美丽的自然环境。只是陶渊明父亲死后,家境没落,衣食艰难,为此,他和很多年轻的读书人一样,去往各处谋生谋职,想改变命运。但是这个时代远非后来唐宋的科举取士,有着读书人相对的尊严,东晋时代,诸侯割据,势力盘根错节,读书人需要极大的运气才能攀附上仕途,且所做所为,都必须仰赖主人鼻息。就算是进入仕途,复杂的人际关系,丑陋的官场,终于使得中年的陶渊明难以忍耐。
他思索生命的存在和意义,坚定了自己就是一个热爱天然田园的普通人。他辞去了官职,回到了故乡,开垦土地,亲近山水,虽然晚年清寒困窘,但是他从来不后悔。
那么陶渊明四十年的人生生涯中,总结了什么呢?
总结了他自己,就是一株山野的菊花。生于寒苦,绚烂于秋天,并且愿意和土地融为一体。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世短意恒多,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馀声。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
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
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
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东晋 · 陶潜 《九日闲居并序 》
陶渊明喜欢菊花,当时菊花作为重阳之花,防病治病的草本,在农历九月有着人世广泛的需求。陶渊明在外游历时,也过重九,但是那是客,看着主人分发的菊花枝,赏赐的菊花酒,他还要真诚表达谢意。他看见人们在重阳节的狂热,人人向往长寿长生,他也喜欢菊花,只是没有人知道,他家在南山,如果他愿意,那是要种多少菊花,有多少菊花。我个人认为,陶渊明在外漂泊游历的时候,一定是受了某些轻狂得意浮浅之人的刺激和歧视的。实际上,这种刺激是人生常态,有利于开发和坚定个人的性格。
总之陶渊明回乡,是在园子里种满了菊花的。
在重阳节,在自己的家园,拥有无限的菊花,这种自在,说报复也像,说回归也是。
许多人爱重阳节是愿望长寿长生。
但是陶渊明是更有深意。因为他曾经是一株不受待见的菊花,菊花的成长,人们知其然,不知道其所以然。
世人爱菊花,流于象征和利用。
而他是真爱。
因为菊花生长繁茂在最洁净清寒的秋天,如同他的人之初。
寒露降下来的秋天,秋气清冷,天空高远。怕冷的燕子飞走了,大雁也飞走了。然而还有菊花根植在土地上。
用粮食做的酒,让人沉醉,忘了辛劳和忧愁,一朵朵菊花泡在酒里,爽心,振奋,入口苦香而清冽,足以养生,因为生本苦菊。
我看见一切,我知道所有,我知道属于自己的命运,属于时运不济那种,但是我认。
我不要这世上的虚名虚官,我就像这寒花长在山野,是我的一生。
我对着芬芳寒苦的菊花,起了一往情深。
就让我安于这样的命运吧,谁说一种落到底的磨难不是一种好事呢?
因为菊花在开啊。
陶渊明是主动选择了自己的后半生的生活。
他爱菊花,不是为了长生,而是做回自己,那是精神上的顺畅。我本山人,我本自由人,我本天地之我,我本菊花。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东晋 · 陶潜《饮酒二十首并序 其五》
了解了陶渊明思想的本末,才能更读懂这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在。
他是放弃了很多世上的进取,是主动回到家乡。
那么陶渊明回乡的一个重要事件,是他的妹妹忽然病故。
陶渊明重感情亲情,他的父母很早过世,他被庶母养大,且他多年在外,对于这个没有血缘却给了他无限温情的母亲,深有愧疚。人生活着的意义,在中年更重亲情和相守。而此时,他的妹妹病故,在外的打拼和逼仄,变得不再有意义。
人生此时,是要用减法的。他做了彭泽县令八十天,就不辞而别,匆忙返乡。
人生岁月无多,尤其在晋朝,能够活到七十的人,算是人瑞吧,人生四十,也大抵是人生的黄昏。他奔赴家乡,这里的土地有他深深的眷恋,这里的土下埋着他的亲人。
他不需要车马喧嚣,他需要的是用心陪伴这生养他的土地,这土地上的不多的亲人。
他终于回来,看见了童年少年的南山,人生如梦,时光流逝,而南山永恒。
他在田园里,采摘菊花,抬头就看到了南山,夕阳落辉,这是他最熟悉的家园。
他站在这里很久。这是他的世界,他的爱。他像一朵菊花,遍知过去未来的安然。
很多后世的人以陶渊明为范本,希望过上一种采菊悠然的生活。
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一种精神的向往,而不能实践。
因为他们没有陶渊明这样的身世,没有他那种根植于乡村土地和人情的那种情深。
许多官员追慕陶渊明的生活,但是他们肯定吃不了陶渊明这种苦。
因为后来的陶渊明就是一个农民。在房屋被一场大火烧毁后,在土地上重建家园,以当时的生产力和物质条件,陶渊明的晚年是相当贫苦的。
但是他没有后悔。他不是为了成就后世的诗人形象而写菊花。
因为他就是菊花。菊花一样的生,菊花一样的谢,死去何所惧,托体同山阿。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