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制约自己的人,不能称之为自由的人。 ——毕达哥拉斯
我的哲学入门课笔记(3)
【笔记(2)续】
4)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前540—前470年),是一位出身于贵族家庭的古希腊哲学家,以其富有传奇色彩的思想而著称。
赫拉克利特将火视为万物的本原,他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宇宙就是一团永恒的火,按一定尺度燃烧,按一定尺度熄灭。
与之前的“水本原”与“气本原”理论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赫拉克利特看来,火代表着变化和流动,而不是一种静态的物质状态。通过这一理念,他强调了宇宙万物的不断变化和相对性。
赫拉克利特通过火的两种状态——燃烧与熄灭,来阐释变化的永恒性和宇宙中存在的“尺度”。他的哲学深刻地揭示了世界的对立统一性和内在矛盾,展示了他对朴素辩证法思想的理解。
进一步,赫拉克利特引入了“逻各斯”概念,站在他的哲学体系的核心,象征宇宙的理性秩序和本质规则。“逻各斯”代表了万物变化的内在逻辑,强调万物运转遵循的是一种恒常的法则。
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河流每时每刻都在流动变化着,前一刻的河流跟后一刻的河流是不同的,所以两次分别踏进的河流已经不能算是同一条河流了。赫拉克利特甚至说,两次踏进河流的这个人也是不同的,只是人的变化不像河流的变化那么明显罢了。
赫拉克利特写过一本内容分为宇宙论、政治学、神学三部分的《论自然》的书,但早已失传,现在所能见到的,只是从古代著作家的记述中摘录出来130多条残篇。
哲学家黑格尔说,他说读到赫拉克利特的著作时就像“在茫茫大海里航行看见了新大陆”一样。
哲学家尼采也说:“赫拉克利特永远不会过时。”
《知识点:关于“逻各斯”》
在希腊语中,“逻各斯”可以解释为“道理、规律、理性”。在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中,“逻各斯”特指“作为本原的火的本性”。
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万物在变化运转时不是混乱一片的,而是有“尺度”的,
这些“尺度”构成了宇宙的秩序,赫拉克利特把宇宙的总的“尺度”取名为“逻各斯”。
“逻各斯”就好像是宇宙的指挥家,万物都根据它来运转。
通俗地理解,“逻各斯”就是一种抽象的原则,是万事万物遵循的恒常法则。也就是说,万事万物都要遵守这个“逻各斯”,“逻各斯”是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则。
“逻各斯”概念的引入和阐述是赫拉克利特对于哲学的一大历史功绩,对他本人的哲学和后来思想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逻各斯”使知识有了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在后来西方哲学、神学和科学的发展过程中,“逻各斯”概念及其衍生的“逻辑”(logic)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
5)恩培多克勒
恩培多克勒 (Empedocles,约前495—前435年)。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他认为水、火、土、气四种元素构成万物。
恩培多克勒在哲学方面最大的理论贡献,就是他提出了“四根说”。他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四种永恒不坏的元素——水、火、土、气,或照他的说法称为“根”。
万物是由这四种“根”,以不同比例混合而成,变化则是四根受到两种动力之一的作用而结合或分离的过程,他称这两种动力为“爱”和“冲突”。这些力之间的相对强弱是变化不定的,他解释了前者如何导致物的聚合,而后者如何导致物的分离。
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和之前泰勒斯、阿那克西美尼分别提出的“水本原”和“气本原”有本质区别。之前的哲学只是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单一的某一种物质,而恩培多克勒把世界的本原从空间上还原为四个元素——水、火、土、气,而且是按照不同的比例构成。从哲学史来说,这是对之前哲学家思想的一种重新综合。
恩培多克勒选定的四“根”——土、气、火、水——可以看作是体现或代表了有形之物的各种存在形式,如固体、液体或气体或这些物态的结合。
了解一下恩培多克勒对两种力的说明,这些力——“爱”(有人译为“友爱”)和“冲突”——通过使诸元素聚合和分散来推动变化。
在人的身上,这两种情感支配着人与人之间大量的交往。就如其他前苏格拉底哲学家那样,他对变化和运动的相关现象的解释,都巧妙地源自对我们自身主体经验的普遍化。在此,吸引和排斥的情绪总体上解释了我们与他人之间的亲密或疏远。
还有一点,恩培多克勒以诗体写作,他是最后一位这样写作的希腊哲学家。从他之后,到公元前1之间,再也没有别的伟大的哲学诗篇了。
恩培多克勒作品的存世量远多于其他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一种估算认为他的诗篇《论自然》(On Nature)有五分之一的诗行保留下来。在他的其他诗篇中,有一篇题为《净化》(Purifications),据说他还撰文讲述过薛西斯(Xerxes)入侵希腊,写过一篇阿波罗颂歌、一篇医学论文,还有一些戏剧。
对他思想的解读受到了20世纪发现的一部纸草书——斯特拉斯堡纸草的影响。这部纸草书载有他的文句,这些文句使人想到排列它们的一种新方式,从而提示了对他思想的几种不同的阐释。
亚里士多德把恩培多克勒称为修辞学的开创者。这无疑是因为恩培多克勒作为伟大演说者的声名,以及他雄辩的诗篇。
6)德谟克利特
没有什么可以无端发生,万物都是有理由的,而且都是必然。——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 (Demokritos,前460—前370年)。古希腊哲学家,原子论学说的创始人之一。他出生于希腊东北方的工业城市阿布德拉的一个富商之家。一生勤奋钻研学问,有着渊博的知识,在哲学、逻辑学、数学、天文、军事、艺术等方面都有所建树。
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是充实的最小微粒,“虚空”的意思就是与充实相反。原子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原子运动的场所就是虚空。简单地理解,虚空其实就是空间,原子被空间包围着。
无数的原子在虚空中运动,原子与原子之间碰撞后产生了漩涡,最终构成了万事万物。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谟克利特称赞有加,说他是古希腊“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不仅对数学、天文、地理、物理、医学、生物颇有研究,在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方面也有建树,甚至对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也有一定的造诣。但他最为突出的贡献是继承并发展了自己导师留基伯的“原子论”,使其成为系统化的自然哲学世界观。
留基伯是古希腊爱奥尼亚学派非常有名的学者,也是德谟克利特的导师。原子学说最早就是由他提出来的,他认为: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原子之间存在着虚空,原子本就存在于虚空之中,既不能生成,也不能毁灭,在无限的虚空中运动着构成万物。
德谟克利特继承并发展了留基伯的原子学说,进而指出:宇宙空间中除了原子和虚空之外,什么都没有。原子一直存在于宇宙中,既不能无中生成,也不能被消灭,任何变化都是因为原子引起的结合与分离。他还认为,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在形式上是多样的,物体的不同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原子在数量、形状和排列上存在差异。原子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没有所谓的“内部形态”,它们之间的作用通过碰撞挤压而传递。
德谟克利特还认为:原子论里没有神存在的空间,原始人不了解奇妙的自然现象,更不知道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就臆造出了神,用以解释一切的未知。事实上,除了永恒的原子与空虚之外,根本没有不死的神灵。他甚至认为,人的灵魂也是由原子构成的,只不过组成它的原子非常活跃且精微,但不管怎样,它都是一种物体。原子分离,物体消失,灵魂也将随之消灭。
对于认识论的问题,德谟克利特依然用原子论来解释:“影像”是由事物中不断流溢出来的原子形成的,人的感觉和思想,是这种“影像”作用于感官和心灵产生的。此外,他还区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最初级阶段,它无法感知所有的东西,当感性认识在最微小的领域不能够看见、听见、闻到、摸到的时候,就需要理性认识来帮助。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唯物论,是古希腊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重要的成果。他主张,世上的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都受因果必然性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古希腊哲学中的“原子”并不是现今物理意义上的原子,而是指经由事物不断分割,一直分割到无法再分割时,剩下的那个最小的东西,这是世界最后的单元。)
原子论是古代哲学中很有影响的一派。它启迪了后来的伊壁鸠鲁,并通过他启迪了卢克莱修用拉丁文创作的形而上学诗篇《物性论》,并最终启发了现代世界的科学,体现在伽桑狄和17世纪的“粒子论者”的思想中(“粒子”实际就是“原子”的别名,虽然它指的是“微小的物体”而不是“不可分之物”)。很多学者都把原子论誉为前苏格拉底哲学的高峰。
7)毕达哥拉斯
《知识点:“形而上学”》
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公元19世纪近代哲学阶段,哲学的一大主题就是探讨“形而上学”的问题。
“形而上学”研究的就是那个万事万物背后的法则,那个终极实在,那个现象背后的最为本质的、变中之不变的东西。就好比中国哲学中的“道”,万事万物背后都有一个“道”,万事万物都遵循这样一个法则。
毕达哥拉斯 (Pythagoras,约前570—前497年)。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创立了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最为著名的哲学命题就是“数是万物的本原”。
根据考古发现,在中国,周朝的时候就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的说法,所以我们把它叫作“勾股定理”。而在西方,是毕达哥拉斯先发现的,所以人们就把它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毕达哥拉斯从小聪明好学,是一个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对东方智慧情有独钟,游历了当时世界上两个文化水准极高的文明古国巴比伦和印度,汲取了多元的文化。他既是一个数学家,也是一个神秘主义宗教的创立者,他的哲学思想也非常具有神秘色彩的。
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都是由数来决定的,通过经验观察,任何千差万别的事物背后,都有某种数量的关系,有着数量的规定性,世界是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而构成的秩序。他认为,1是一个最基本的数,它既不是偶数也不是奇数,但可以构成偶数和奇数。1+1就是第一个偶数2,而第一个偶数再加1就构成了第一个奇数3……所以,在毕达哥拉斯看来,1是数的本原。
关于1与万物怎样发生关系,毕达哥拉斯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通过具体的现象去解释,这是偏自然哲学的方法;第二种则高度抽象,是以一种神秘的方式去解释。
从古希腊哲学史的角度来说,毕达哥拉斯的理论有他的高明之处,他不再遵循自然哲学从感官上探寻世界本原的套路,而是从具体事物背后抽象出来一个概念——数,将其当作世界的本原。尽管具有神秘色彩,但这是一种形而上学式的探究方式,即透过现象找到背后的总法则,这是哲学史思想上的进步。
毕达哥拉斯还提出,“宇宙中的一切都是音乐”,因为音乐也可以转换成数字。
毕达哥拉斯的学说让人们看到,哲学的世界既有理智的一面,也有神秘的一面;他用非常理智乃至克制的生活方式,来追求和探索神秘而未知的灵魂和谐。
毕达哥拉斯还认为:数学的世界是完美的,但这种完美,很多时候只能存在于理想之中。比如,我们能够在脑海中想象一个完美的圆形,但是我们无法画出一个完美的圆形,即使借助精密的圆规,也会有误差存在。而人们孜孜不倦所追求的真理,就像那个完美但无法画出的圆一样。
这就是哲学的思想和魅力之所在。
(未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