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哲学课笔记

哲学课笔记

作者: 小为为妈 | 来源:发表于2018-01-16 20:07 被阅读58次

    第一部分 古代自然哲学

    第一课《哲学为什么会存在-上》

    1、 核心哲学

    哲学,英文单词的本义是爱智慧,核心是自然哲学,即科学。

    古人更多考虑的是生与死的问题,他们最关心的是如何存活下来。

    但中国的仁义礼仪与埃及文明有很大的区别,这是为什么?那是和中国所处的地理大环境有关。

    2、 中国哲学的特点

    中国文明远离海洋,是农耕文明,对商业的要求不高,更注重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


    第二课《哲学为什么会存在-下》

    1、 科学为什么没出现在中国

    因为中国古代探讨的所有问题都来自于解决生活存在的实际问题。

    2、 死亡给人带来的思考

    死亡是必要的,躲不开,而且对生命这个整体而言是有利的,但是对个体而言是可怕的。

    存在本身就是最大的风险。生是最大的存在,死是最大的不存在。所以,人们对死亡选择躲避或否认,甚至想象出一个死后的世界,这样可以给心灵以慰藉,让人类对死亡不那么恐惧。


    第三课《古希腊哲学的起源》

    1、 古希腊人的“自由”

    中国是内陆国家,以农耕经济为主,经济与土地捆绑在一起,注重安居乐业,人情关系,是熟人文化。

    古希腊是海洋国家,土地贫瘠,所以只能通过交易来达到社会经济运转的目的。因为贸易,所以面对的大多数人都是生人。

    遵守契约原则,自由是前提。每个人自由,才有独立自主的权利,才能去遵守契约。

    2、 古希腊哲学的特点

    追求求知的本身是古希腊哲学的唯一目的

    古希腊哲学是纯粹为“自身”而存在的,缺乏功利和实用目的,或许正因如此,才会“无心插柳柳成荫”。

    3、 希腊三贤

    苏格拉底的核心:知道自己的无知

    柏拉图:寻找事物背后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他更多的是一个实践者,从实际的东西中寻找经验的观察者。


    第四课《科学的本质》

    1、 如何评价古希腊人的世界观

    亚里士多德的这套理论是科学吗?是的。

    因为科学并不意味着正确,而是说他在当时经过了非常认真地思考和观察,并且认真总结得出的结论,这就是科学。

    世界观:每一个逻辑是环环相扣的,不是一个简单的目录,而是一个巨大的拼图。

    这套理论中的关键核心逻辑是目的论,宇宙运转是有目的的,人做事情也是有目的。

    2、 科学的本质

    科学的本质并不是正确的,而是拥有强大的自我纠错能力。

    原有知识会不断打破,意味着人类不断成长进步。

    3、 事实和信念的区别

    信念的前提是我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即世界观,是我的世界观支持我去相信一些事情。

    所以,一个东西是事实还是信念,需要我们达到一个更高层次后,去判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信念。


    第五课 科学的困境

    1、 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存在的问题

    2、 波普尔的证伪理论

    3、 工具主义

    总结:科学可证伪,但是不能无限证伪下去,人类还是要发展向前的,那就必然要有一个标准——工具主义。这是面对科学最好的态度和方法。不考虑现实是怎么样的,只考虑有没有用。不追究本来的面目,只看理论能否解释和预测相关数据。

    实用至上,在实践中去检验真理。不看是否可证实证伪,只看能否解释得通,与预测是否相符。实践过关,那就用,不过就废弃,依靠一次次地实验与检验来进行知识的迭代。正是讲究实用的观点让我们一步一步往前,在试错中不断进步。


    第六课 基督教的作用

    1、 两希文明世界观对比

    两希文明:希腊文明(印欧文化)和希伯来文明(闪族文化)

    印欧文化推崇视觉第一性,强调看,所以有很多精美的图画、雕刻。印欧文明的世界观是相信轮回,直线的世界观。

    闪族文化,更注重听觉。闪族文化的世界观是线性的,有开始也有结束。

    2、 基督教的发展

    基督教的发展靠的不是愚昧,而是对自身的改造,是两希文明的结合

    基督教一开始在哲学层面就有很大的妥协性,所以在后来,政治、思想上也一直具有妥协性。

    由于兼容并包的思想基础,使得希腊学术得以保存并且与之辩论,与之融合。

    每一个宗教都具有独特的教义,发展轨迹也不一样,决定其思想内容的不一样。事物的现在都是由过去的历史组成的,想要找到现在的原因就要回到历史中看。


    第七课 唯名论

    1、 唯名论的产生背景

    唯命论”试图把理性主义的面纱从神面前揭下,以建立一种真正的基督教,但在这个过程中,它揭示了一个喜怒无常的神,其能力令人恐惧,不受自然和理性的约束,对善恶漠不关心。

    2、 唯名论的观点

    黑死病、英法战争,这些巨大的冲击,让人恐慌,这些灾难无法预知,前所未有,一下子坐实了唯名论那个喜怒无常的上帝形象。

    唯名论者是不做具体科学研究的,但从神学角度上来说他们为现代科学革命完全铺好了路。因为把理性的面纱揭开了来,唯名论说出了真正的神,是反复无常的,是无法用理性衡量的。

    3、 地心说的合理性

    从14世纪以后,一系列大事件地发生,极大震撼了欧洲人的世界观,但最大的震撼是对天文学的改观,由此导致了整个古代世界观的坍塌。

    天文对于古人而言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天上的变化就是给人类的指示,是上天传达的信息。

    后来,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再到新地心说。

    这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观念——观测。观测,是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或测定。

    总结:唯名论把那个严肃的理性的上帝的面纱揭开,露出那个喜怒无常的真面目的上帝。这无疑极大地冲击了欧洲固有的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引发了思想界的大地震。而更大的地震来自对天文学的改观,那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的撼动,那是世界观的真正崩碎。哥白尼的学说认为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才是。而第谷在先人的基础上又推陈出新,提出了新地心说。现代科学正是在这一步步地碰撞中得以孕育孵化,那是真正的科学沃土。而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教会是不反对科学的。认清事实真相,得到正确的概念,正是我们学习的一大益处,也是保持理性的前提。


    第八课 来自天文学的冲击

    1、 我们看到的世界是真实的吗?

    我们和鱼缸里的鱼一样,看到的世界都很有限,无非是50步笑百步而已。

    不同的观测方法如果预言能力完全相同,没办法说其中一个错了,但我们可以用更简单的模型来相信并应用,这就是工具主义的选择结果。

    2、 开普勒、伽利略的天文学新发现

    依靠天文望远镜,看到了很多以前看不到的恒星,这一连串的发现说明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再也站不住脚,世界观崩溃了。

    3、 新世界观的重建

    16-17世纪,世界观重建的时代也是现代科学体系正式建立的时代。

    ①  人有选择权,人有自由意志;② 人才是自然的主人;③ 大自然可被人类征服;

    ① 人类可以靠实验征服自然。

    通过四个逻辑的循环相扣,西方对知识的认识从此改变。从古希腊的知识就是知识到知识就是力量,性质发生改变,最终,牛顿建立世界观。


    第二部分 近代自然哲学

    第九课 科学的奠基者—培根

    1、 有自由意志的人,是自然的主人

    在古希腊传统世界观里,神的地位最高而不是人,而大自然又是神的领域,那理所当然比我们高。对待神的领域,我们只能试着理解,而不能改变。

    但是,基督教很大一个意义打破了古代观念和自然的关系。整个宇宙是为了人类而创造的,大自然可以被人类改造。

    培根的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这也是现代科学的一个基本目标。

    古希腊人认识自然,本身目的就是为了认识自然而不是改造自然。培根则告诉我们认识自然只是手段,把手段转变为技术才是目的,利用技术改造自然,从而让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这也是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有着密切联系的原因。

    2、 了解自然要考实验

    科学实验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但古人并不这么认为,他们用的更多的方法是观察。那最早的实验方式来自哪呢,炼金术。

    实验室就是拷打室,通过拷打发现大自然的规律。

    培根是实验法的发现者和推广者。基督教对现代科学做了一个价值的背书,培根在其中起了重大作用。所以我们说基督教对现代科学的诞生有重大贡献,而培根是其中的第一个圣贤。


    第十课 笛卡尔与自然定律

    笛卡尔的三大论题:(1)自然界遵循数学定律,且自然定律本身是不变的;(2)二元论;(3)怀疑论

    1、 自然定律是不变的

    如果大自然没有一定内在、稳定的规律,那我们拷问自然并没有多大的用处。拷问大自然,是改造大自然,如果今天得到规律,明天规律没用,那拷问自然就没有意义了。

    规律既可以解释过去,也可以预测未来

    2、 数学是自然定律的语言

    3、 为什么自然定律会如此精准

    其实这些都是巧合,我们恰好处在一个各种定律恰好出现生命的宇宙里。


    第十一课 笛卡尔的二元论

    核心:精神和肉体的分离

    意义:二元论把人的心智和外界物质完全分开,把心智搁一旁,不理灵魂,以纯机械的方式来专心研究物质。认为宇宙由一大堆物质零件组成,应拆开一个个单独地分析,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

    缺陷:二元论缺乏解释能力,没有办法用感官来观察灵魂,无法证明。

    总结:一元论(唯物主义)非常坚定地认为心灵意识是大脑的产物,二元论是不对的,并不存在一个与你身体分离的另一个你。

    还有,我们大部分的自由意志都是幻觉。你,你的喜悦、悲伤、回忆、对人格的感受,以及自由意志,这一切,都是大量神经元与其缔合分子的生理反应。


    第十二课 笛卡尔的怀疑论

    1、 我思故我在

    怀疑是一种思考,所以我思考一定是存在的。

    2、 唯心主义的力量

    所有的科学都发现我们所处的世界有相当稳定的逻辑。正因为外在世界高度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所以我们质疑外界是不是幻觉完全没有意义。我们可以根据稳定性和一致性来描绘这个世界,并作出预测,根本不需要幻境这个额外条件,那忽视就是理所应当的

    3、 感官真的可靠吗

    我们的感觉并不一定准确,但是我们可以不管世界的真实面目。

    因为从进化的角度分析,进化不是让我们看到真实的世界,而是让我们能够生存下去即可。只是强大的怀疑心,让我们认识到进化并没有给我们认识世界的能力。但通过怀疑论,我们开始用科学不断去贴近这个真实世界。


    第十三课 对理性的质疑

    1、 理性主义的特点

    我们的很多认知并非真实,很多概念、概念也一样,因为我们天生就有虚构的能力。由于这个幻想太深刻,因此我们需要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剥开。

    2、 对理性的质疑

    我们之所以能够答出来,因为我们见过、有经验。

    我们能够发现的是物质的事实而非物质的逻辑,发现事实之后,试图编纂归类,并且试图做一个解释,可这种解释往往出错。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解释依靠的是理智,而理智本身是值得怀疑的。

    总结:我们要有一颗开放的心,这个世界比我们想象还要复杂,我们的世界观无论多么深刻都是非常肤浅的,一定要认知到自己的肤浅,只坚持自己所知道的事实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学习哲学,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妄下结论,妄定结果。


    第十四课 现代科学之父—牛顿

    1、 对人类理性的怀疑

    因为怀疑是我们现代科学的基础,我们对现在世界的认知之所以比较牢固,就是因为我们的知识建立在怀疑的基础上。在怀疑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找到相对可靠,相对确信的知识。

    2、 科学思维的关键

    科学定律的功能是预测未来,但一定都是可能出现错误的,而不是出现什么样的反例,理论都是对的,这不叫理论,叫信仰。

    纵观科学史,就是人类不断在犯错和修改世界观的历史,这也是人类能够成长的核心、关键所在。

    科学家的思维是在追求真理,别人比我对,那就遵从真理,而不一定是维护原来的观点。

    3、 牛顿物理背后的逻辑

    古人认为天上和地下是不一样的,天上是神圣的,但牛顿打破了这个迷思,他发现地上的逻辑和天上的逻辑一样。

    工具主义的方法论,实际上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道万有引力背后还有什么逻辑,但是运算时可以这么运算。


    第十五课 进化论的发现

    1、 万有引力

    质量不同,面对相同的地球,受到了不同的引力。

    牛顿是第一个发现万有引力的人,他也是第一个给引力定名的人,他发现有一种外力,这种外力不需要任何的接触。

    2、 哲学的大分支—博物学

    整个nature history 就是自然学或者自然志或博物学,原来都是哲学里的一个大分支。再也没有一个人能够了解整个nature history,所以就变成一个空集,各门各类分得越来越细。

    3、 伟大的总结者—达尔文

    达尔文的价值并不在于提出一个全新的进化论,而在于总结前人的基础。为什么不用圣人这个词汇去形容达尔文,因为在那个时候大时代的基础已经导致了进化论必须要出现。实际上达尔文也不是第一个提出进化论的人,第一个提出进化论的是一个苏格兰的园丁。那个人发表得更早,但只说了几句话。然而达尔文是经过了几十年的长期积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所以进化论的桂冠还是归于达尔文,这是实至名归的。


    第十六课 突破感官的限制

    1、 进化论揭示的生物感官限制

    我们人类还有一个缺陷,就是时间观是固定的,而这个时间度是由我们的生物限制来决定的。

    进化是没有方向的,是一个盲目的过程,进化不是让一个物种变得全知全能,让物种能够生存繁衍就够了。

    我们的眼睛在进化过程中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全知全能,只要能够让我们生存和繁衍就可以了。

    2、 爱因斯坦—看到不一样的时空

    在19世纪末,科学家做了很多实验,想要发现光的不同速度,但最后发现光只有一个速度,就是以稳定、恒长的速度在真空中运行。

    最后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另一个伟人,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解决了这个问题。爱因斯坦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非常巧妙,他提出我们原来对整个时空间的认识可能就是有问题的。由于我们的生物机能所限,看不见很多东西,我们看不到磁场,看不到进化,看不到微观的世界。同样,我们也不了解这个时空间的本质。因为进化的根本是生存和繁衍不是让你全知全能,而爱因斯坦揭示的时空间本质就是光速


    第十七课 进入未知的世界

    1、 时空是个东西

    引力不是一种力,而是一种结果。引力的特点就是时空弯曲导致的一个现象,能意识到这点,就是一个巨大跳跃。

    实际上,时空间会变形的,会弯曲的。光线从遥远的地方来到地球上确实是打了一个弯,被太阳的引力弯曲了。

    时间因引力而改变

    2、 量子物理,不可理喻的世界

    相对论相对来说研究宏观的宇宙,量子物理研究的是微观世界。而这个微观世界更加不可思议,带我们进入一个完全想象不出来的世界。

    总结

    我们的一切观点都来自于我们的经验,然而问题是大自然不需要跟从我们的经验。大自然可以自己设计一套理念,不需要听从我们的摆布。--休谟

    总之,相对论和量子物理给我们揭示了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宇宙,一个弯曲的 、连续的宇宙;另外一个在微观的平行空间内,一切都是跳跃的。这两个观点都非常好用,也非常实际,但逻辑完全不统一。如何统一相对论和量子物理是未来科学家要主攻的方向。


    第四部分 非自然哲学的哲学

    第十八课 从科学到宗教

    1、 发展的基本脉络

    相对论和量子物理颠覆了我们对宇宙的一切基础认知,宇宙是一个巨大的软糖,而且里面不是一个固定的东西,而是一切基本的粒子都在运动中,我们整个宇宙都是一个运动的过程,这就是时空间的本质。

    发展的基本脉络:由弱到强,从简单到复杂。但是就是没有去攻击相对论和量子物理,甚至理由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去为他们神神叨叨的背景做背书,为什么呢?

    因为进化论和医学牵扯的不仅仅是一个事实判断,还是价值判断。

    所谓事实判断,是关于是不是的问题;而价值判断,则是该不该的问题。

    2、 打破公平的本能

    1739年,休谟提出逻辑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休谟断头台。我们经常会把实然的东西引申到应然,就是把是不是变成了该不该。科学告诉我们的永远是是不是,不会告诉你该不该。该不该是意识形态说的,意识形态告诉你这个事应不应该做,对不对,好不好?

    这里没有正确答案,就是让你做选择。无论科学如何进展,价值体系都是需要的。因为价值体系决定了你该做什么。

    意识形态之所以重要,之所以必不可少,就是因为可以凝结社会,凝结起足够多的力量来顺畅合作,然后在这个顺畅的体系当中建立不公平的体系,打破非理性的公平困境。

    文明的兴起一定要建立在一小撮对大多数人的压迫之上,未来未必如此,过去一定如此。

    宗教的意识形态,不需要是真的,只要大家足够相信,能把大伙的力量凝结起来就够了,这就是宗教的作用。


    第十九课 追求哲学的宗教

    1、 佛陀的故事

    佛教里的唐僧叫唐三藏,三藏分别是律、经、论。其中律是告诉你不要做什么,即戒。那么经就是告诉你如何入定,修瑜伽。最后论是告诉你入定之后会获得什么样的智慧。所以说三藏就是经律论,或者说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由慧来解脱。因此佛教的逻辑和印度教的逻辑是一脉相承的。

    佛本身是一个什么人呢,是一个觉悟者,是一个老师。老师看到真实的见地然后告诉我们,让我们可以跟着他的路,去获得轮回的解脱。所以佛的本质不是一个教主,也不是一个神,而是一个老师。

    佛祖之所以有这么深的洞见,是因为他真的在红尘里大起大落走了一遭,他修行的人生,可以看做前面是乐修,后面是苦修。而成佛,不是成神,而是看到这个世界的本质

    2、 苦集灭道

    佛祖悟出四圣谛:苦集灭道

    苦: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曾怨会,忧悲恼。

    集:苦是病,集则是病因,是欲望。我们有生存繁衍的欲望,脱离痛苦的欲望,求取的欲望等。这些欲望给我们造了业,让我们不得已来到这个世间。

    灭:灭惑业离生死之苦。

    道:解脱的方法就是道,八正道。

    正见、正念、正定、正思这些东西然后来规范我们的行为,清净我们的心灵,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产生真实的洞见之后,我们的行为就可以导致我们不再进入轮回,而是进入圣人的境地,叫做涅槃。这个涅槃在佛家的语境里可以理解为逝世,但是佛教解说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


    第二十课 事实与价值

    1、 以人为本——文艺复兴以来的价值观

    文艺复兴的价值和中世纪的价值最大的不同就是:人。人的价值,人身体的美,对世界的评价,事物的理解。

    对错好坏美丑的基础是人的需求,应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2、 诸法无我——佛陀和科学的共识

    我们脑子里冒出来的任何意念其实都是在意念进入意识之前,就已经产生,而且根本没法控制。我们的大脑有两个,一个是叙事自我,一个是体验自我,举例:去日本玩五天,但回来记不住;还有一个是去北京一日游,但可以记住,你会怎么选择?

    我们评判价值是由叙事的自我来评判的那么,如果遵从内心,是应该遵从哪个内心?

    霍金在他那本伟大的著作《大设计》里开头就这么说:哲学已死,科学家扛起了哲学的大旗。

    那么我们学习哲学的价值在哪里?学习哲学的价值首先在于了解过去,了解过去并不是让过去重复而是让现在不再拘泥于过去。我们知道过去人的思想,有精华,也有糟粕。那么一切东西都不应该成为我们走向未来的束缚,那么关于未来的可能有多少种呢,答案是无限多种。然而这个无限多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必须借由科技这个桥梁才能走过去。

    总结:未来是什么样子,我们并不可知,从哲学上也推导不出来。但是圣人培根的一句话我们还是应该记住的,那就是知识就是力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哲学课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qseo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