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9)

作者: 快乐人生老陈 | 来源:发表于2023-10-28 10:14 被阅读0次

    该离开江南去别处转转了。大病初愈的李白,727年春,决定离开扬州前往楚地。北上寻访故友元丹丘的路上,他结识了早已名满天下的孟浩然,两人性情相投一见如故。之后他随元丹丘去了湖北安州首府安陆,并在安陆寿山暂居了下来。

    寿山,林壑幽美,山青水秀,在李白眼里甚至可以与三山五岳媲美,他每日观峰望峦,聆听风雨,度过了一段闲适悠然的日子。

    一位名叫孟少府的友人不干了,书函李白,指责他隐逸山野胸无大志。李白遂以寿山的名义,写了篇《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李白在文章中写道:“天为容,道为貌,不屈己,不干人。······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原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候,浮五湖,戏沧洲。”

    兄弟,你误会了。我一日都没有忘了纵横天下之志,我必将以宰相之才,辅佐君王,得使大唐河清海晏。然后功成名退后像范蠡、张良那样纵情山水,泛舟五湖。如今我只是在等待时机。

    这就是可爱率真又自负到了极点的李白,心比天高,志穿云海,往往口出狂言,大言不惭。

    论治国平天下的本事,你如何及得上垂钓渭水的姜子牙,谋略出众的诸葛孔明?至于像范蠡、张子房等功成名退后的悠游山水,恐怕也只能是你的一厢情愿和美丽幻想罢了。

    有时想想,幸亏你没有敲开庙堂之门,否则,大唐很可能多了位不称职的庸官,却无疑少了位亘古罕见的卓越诗人。

    李白,似乎从未意识到这一点。他还年轻,还没到长安。他有权利继续做梦。

    728年春的一天,李白来到了武昌,终于登上了闻名遐迩的黄鹤楼。楼上题诗很多,他却独独喜欢比他小了三岁的崔颢那首《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历历:清晰可辨。

    崔颢,年少时轻薄放浪,所作诗文大多流于浮艳甚至淫秽,后来游历边塞,风格大变,这首诗便是其最有名的代表作,也奠定了他的诗名。就如现代的某些通俗歌手,哪怕一首歌,就成名了,尽管以后再也无杰出的作品问世。

    才高如李白,面对崔颢气格如此雄大莽苍、音节这般铿锵清朗的千古绝唱,他也只能敛手搁笔,感叹了两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就转身下了楼。据说后有好事者在李白咏叹之前戏谑地加了另外两句: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

    清戏剧大家孔尚任于1709年路过武昌游黄鹤楼时,有感崔诗使李白搁笔之事,遂起意将附近一无名小楼改为“搁笔亭”,并作有专序。此后,多人为此亭写过亭联。如黄州进士陈曾望题的“太白无诗,竟成千古恨;长安不见,更上一层楼”,无名氏的“搁笔题诗,两人千古,临江吞汉,三楚一楼”。等等。

    现存的行体牌匾由当代大作家臧克家题写,下面楹柱“楼未起时原有鹤,笔从搁后更无诗”对联则由著名的剧作家曹禺所写。

    李白后来被玄宗“赐金放还”后又再度南游,他在南京登上凤凰台,眼看孤台荒丘和沉默的江水,一时抚今追昔,思绪在思古和现实间交错不歇,想起了长安庙堂之上的阴云密布和李林甫等奸佞小人的猖狂得志,苦闷沉痛之余,挥笔写了首潇洒清丽主旨忧国伤时的登临怀古之作《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两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也有传言说,李白上作,是因他突然联想起了黄鹤楼头的无奈搁笔失意,他难受、不甘心,要与崔颢一比高低,于是借凤凰台诗以拟之,直到写出可与崔颢的《黄鹤楼》等量齐观难分轩轾的作品,才肯罢休。

    虽说只是传言,倒也符合太白的心性,我们姑且信之。不过,以我看,格律音韵方面难分伯仲,语言文辞也各有千秋,但崔颢抒发的仅仅只是小我的乡关之愁,而李白这首诗寄寓着大我的家国情怀,因此愁而不哀,境界无疑就更为浑厚博大了。

    或许崔颢的《黄鹤楼》流传更广泛,这也难怪,除了这一首,崔颢的其它作品都不值一提,而太白经典的诗作,实在数不胜数。

    下章再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李白(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kap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