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6日
第一次读米兰昆德拉的书,年代感很强,背景交待的也很清楚。对于风景、建筑、音乐、人物心理等描写很有特点。比如,以第一人称对人物进行描写,每个章节都是以“我”的称谓在写,像是自己在讲故事。
《玩笑》是他的早期作品,最早的小说,一度被列为禁书。是通过描写路德维克杨与女友之间的一张名信片开始的。路德维克因为在名信片中写出了一些有关政治的玩笑,而被开除一切下放的军营劳动的事件展开的。整个故事也都是围绕路德维克和他身边的人开始的。
可以说故事中每个人的生活都悲剧,似乎只有泽马内克会好一些,身边一直不乏年轻漂亮的女伴。
雅洛斯拉夫,路德维克的朋友、传统民族音乐家。在丝毫不知路德维克被开除党籍、学籍的情况下,让路德维克做他的证婚人。多年后面对妻子和儿子欺骗而选择离开,最后在音乐会上心脏病发。
埃莱娜,记者,泽马内克的妻子,也是路德维克报复泽马内克而选择的对象。故事中完完全全的受害者,丈夫的出轨,原以为找到的真爱看到的却是充斥着阴谋的报复,就连自杀也没能成功,反而让自己丑态百出,命运不是在和她开玩笑,而应该是戏弄。
考茨卡,基督教信徒。因为信仰问题从学校助教转到农场,后又被改为建筑工。因为对露茜的宣讲上帝而被露茜所爱,可因为家庭与信仰问题最终没有接受。
露茜,有着悲惨的少年时代,路德维克爱的人,在路德维克最悲观无助的时候给路德维克以希望,又在路德维克需要她的时候消失了。在流浪的时期被农场主收留,在考茨卡的教助下走出了心理阴影,在被考茨卡拒绝后,离开农场嫁人了。而婚后的生活并不如想象的那样,也是充满了不幸。
泽马内克,路德维克的同学,埃莱娜的丈夫。提出将路德维克开出学籍党籍的审查负责人,很早就想离开妻子埃莱娜,面对路德维克对他的报复行为,并不反对似乎还有一些支持他的意思。到最后身边也不乏年轻漂亮的女学生。
这里的人物关系充满了戏剧性。考茨卡因为宗教信仰问题离开学校,到农场工作。在这里他遇到了露茜,并不停地为露茜宣讲上帝。露茜因此放下了心理的负担,将过去的不幸遭遇全都告诉了考茨卡,这也让露茜深深的爱上了他;路德维克在俄斯特拉发认识了露茜,考茨卡在农场认识了露茜,路德维克在学生时代就认识考茨卡。路德维克深受露茜,却对露茜的过去一无所知。露茜爱上了考茨卡并将自己的一切秘密都告诉了考茨卡。而考茨卡又将有关露茜的一切都告诉了他最信任的朋友路德维克。考茨卡并不知道露西口中那个试图强暴她的当兵的就是路德维克。
复杂的人物关联,现实的利益冲突,面对大是大非的无奈。大礼堂里那些举手表决时的场面,无不展现了现实的残酷。面对利益的纷争,很多人选择了随大流,没有主见,落井下石般的摧残满是理想抱负的年轻人。
有很多情节是写小说时作者虚构出来了,在现实社会中似乎也有一些反应。如,路德维克当得知负责审批自己人的是泽马内克时,心理非常庆幸自己与泽马内克有一定有交情,并试图通过这些交情,能相信自己是真的在开玩笑,原谅自己。但泽马内克丝毫不顾任何情面,好像比审查其他人更加严格的将路德维克开除了党籍学籍。在大礼堂举手的人们,可以用冷酷或是无情来形容,对于这种落井下石的事,他们也许很乐意做。现场亦是如此,当我们犯有一些过错的时候,总是想拼命的想抓住一根稻草,但结果却不是自己想要的。
这种关系是相互的,如果换作一个不路德维克不认识的人去审查他,可能一样的结果,路德维克也许就不会这么恨,也可能就没有后面一系列报复事件的发生了。
对自己熟悉或是那怕只有一面之交的人,当自己遇到事情他正好有能力解决的时候,自己就会将和这个人的关系放大。以前认为无关紧要的人,这个时候他在自己心理就会是那么高大如救世主一般。当自己的心理预期没有达到的时候,就会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这个人身上,抱怨甚至是报复。
再说泽马内克,似乎是个伪君子形象,审查路德维克时毫不留情,对妻子埃莱娜更是无情。面对路德维克用在埃莱娜身上的报复行为无动于衷。这样的人却有很好的事业基础,有很好的女人缘。这种用很常见,永远都在遭人嫉妒。
整部小说都是在围绕这几个人的生活开始的,其中并不缺乏生活中身边人的影子。整部小说有很强的代入感,似乎有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井下矿工生活那种无助、陶醉在音乐里的那种忘我、面对爱人展现出的那种平淡,都在生活中若即若离的体现出来。
米兰昆德拉《玩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