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苏轼写的《题西林壁》相信大家一定耳熟能详。诗人通过简洁优美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角度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这样一种现象,有些事情我们自己处理起来感觉非常困难,但是换作旁人,往往就会从一个我们没想过的角度轻松解决。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现象呢?
著名心理学家艾里斯曾提出了一套,对于心理学界影响深远的理性情绪理论,又称ABC理论。
他认为一切事情的发展,都可以被分为ABC三个部分。这三个字母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意思:A(事件)、B(认知与信念)、C(结果)。
艾里斯认为同一个事件,经过不同人的解读,就会产生不同的认知与信念,从而发展出不同的结果。
因此对于许多烦恼,我们往往可以通过换一种解读角度来消除烦恼。
就比如笔者曾经遇到过的一位朋友,当时他因为一年内两次失恋而大受打击,不停地抱怨自己无能。甚至于感觉自己一无是处,不如死了算了。虽然这种有点过激的表现,有一定发泄的成分在里面,但是也确实是因为他的认知模式出现了问题。
后来经过沟通,在他平复心情后,通过了解信息,笔者发现他是个对亲密度要求很高的人。在感情中他自己全心全意的付出,同时他也希望对方对他毫无保留,能对他掏心掏肺。在他的认知与信念中,他付出了多少对方也应该回馈多少。而那两个分手的女孩,正是因为受不了他过高的期待才离开的。
最后通过一系列地沟通,这位朋友重新建构了自己的认知模式。
首先他既然能够先后开启两段感情,这证明他一定是有自身优势与魅力的,并非一无是处。
其次虽然他重视感情乐于奉献不是坏事,但是他只能要求自己,而不能强加给别人。他的付出是自愿的,并没有权利要求别人也同样怎么做。
最后既然那两个女孩子都无法接受,证明双方在价值观上并不契合,分手也不一定是坏事。
通过这个案例,想必大家对理性情绪理论应该有所了解了。在一切的问题发生时,我们首先要明白,这个世界上没有多少事是应该、必须的。当我们的认知中出现这样的观点,我们就有必要警醒起来了。
世界是多元化的存在,万事万物可以说都有不止一种进程和结果。当面对一些看似无解的难题时,我们不妨试试换一种角度思考,或许就能找到不一样的解决方法。必要时也可以多听取他人的建议,毕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许多时候真实存在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