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一个美国流浪汉坐在街边讲述自己的困境,思维清晰,表达能力也不错。当时很多人在底下评论,说他“活该”、“就是好逸恶劳”、“年纪不大为什么不去找份工作”等等。这位流浪汉显然也常年被这些问题质问,所以在视频里就说了原因,比如他没有住处、也没地方洗澡,被子鞋子也经常被偷,根本没法上班。
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对多数人来说,把自己打理干净轻而易举,但对这位流浪汉来说却遥不可及,如果我是公司人事,找一个这副模样的人来面试,很可能我自己也饭碗不保。退一亿步讲,就算老板大发慈悲让他来上班,他能上多久也是个问题,据我所知,一个长期游离于社会主流之外的边缘者,在与人相处和交流时也会遇到困难,到时候干不下去,倒霉的还是我人事。综合考虑,还是不发面试通知的好。
而这种困境仿佛无底洞,像他自己说的,你以为掉到底了,正准备爬起来时,又开始往下掉,这时你知道根本就没有底,你会无止尽地往下掉。毫无疑问,这是个噩梦,令人绝望。
今天又看到这个流浪汉的消息,他在今年1月份死了,死在大街上。而他的妻子,早在前年视频发出后不久就死了。不出意外,他们至死都没能摆脱困境。那条死讯下面的评论里,又有人在说“活该”、“全是借口”、“就是想不劳而获”等等。从视频来看,我看不出这个人干过什么坏事,仅仅是一个不幸的流浪汉,但这些评论让人觉得评论者都和他很熟,对他的品性了如指掌,不然不能解释这些人的语气和结论何以如此斩钉截铁。
我以为一个常识人尽皆知,即世界是复杂的,人性也是,生活也是。但这些年上网上多了,开始对这个常识的认知有点不自信起来。
在网上,人们可以因为一个新闻、一条消息就给某个人定性:此人是绿茶婊、那人是渣男、她是渣女,这种评判方法甚至被用到了小说电影里的人物身上,匪夷所思。这种给人定性的做法虽然大家都有过,就是小时候看电视的时候,指出这个是坏人,那个是好人。但我觉得成年人应该有理解更复杂事物的能力,如果网上说这些话的人都是儿童,那就没什么说的了,如果不是,那就很令人费解。
都知道事物背后存在各种可能性,比如一个人胖,可能是因为天生,可能是因为疾病,可能是因为工作耗尽了时间和精力而无法减肥,也可能是因为本人觉得胖也挺好,别人根本管不着,说人家“不自律,活该”就有点不厚道。
前不久有一个新闻,说一个老人因为不会用智能手机,无法乘车,愣是徒步走了1000公里,所有马拉松选手都要汗颜,后来有后续说并不是这样,他是乘车了的,并没有徒步走1000公里。这里要说的,不是老人到底有没有走1000公里,而是这条新闻刚出现的时候,很多人评论:“活该”、“自己跟不上时代能怪谁,活该被社会淘汰”……
由此可见,这个“活该”非常好用,可以应用到各个场景:
“那个人有点胖啊。”
“自己不自律,怪谁?活该。”
“那个人看起来好老啊。”
“自己不保养,怪谁?活该。”
“那个人病了。”
“自己不注意身体,怪谁?活该。”
……
范围广泛,百试百灵,轻易将个体的苦衷和难处一次性抹杀,他人的困境变成了笑料。
有一本书叫《贫穷的本质》,两个经济学家花了无数时间,跑了无数地方,做了无数调查,写了三百多页去探究这个问题。很显然,要是让这些评论的人来说,事情就简单多了:就是穷人不努力,活该。言简意赅,令人佩服。如果真是穷人活该,那这两个经济学家费那么大劲纯属吃饱了撑的。众所周知,经济学家是世界上最精的人之一,不可能干不经济的事。所以我相信这个世界的贫穷并不是因为穷人不努力。
这些“活该”背后无非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人类文明这么多年,价值观还要向丛林看齐,这事总有点怪怪的。说“活该”的人,无非是想从弱者那里获得一点优越感,动机很猥琐,而且很明显思考能力不足。会使用智能手机,不是因为天赋或才能出众,仅仅是因为时代的浪潮把智能手机推到了面前。
多年前我在一条新闻下面看到有人发了一个词,圣母。我想这么夸人是不是有点用力过猛,规格这么高,被夸的人会不好意思吧,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在骂人,讽刺人同情心泛滥。再后来就经常见到这个词,有人表达同情时,就会有人说,圣母,有时还会加上一个婊。
我以为照顾弱者应该是一项文明准则,所以看多了圣母嘲讽,难免有点逆反心理,觉得圣母不仅没什么不对,而且应该被赞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