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是父母一生都要尽心的神圣职责。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懂得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是什么。
有的父母,明明心底里是爱孩子的,可不知道为什么,话一说出口却成为了伤害。
很多父母喜欢用批评的方式教育孩子,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做饭的时候,孩子想要过来帮忙,看着孩子蹑手蹑脚的样子,对孩子说:
“算了,你去玩吧,反正你也不会。”
看到孩子学习退步了,情急之下口不择言,对孩子说:
“就那样了,反正你以后也上不了清华北大,读一个普通大学就行。”
有时候,虽然只是一句气话,孩子却很有可能会当真;
在这种言语暗示之下,孩子自然而然也就学会了这句口头禅。
如果你仔细留意,那些被父母称之为“叛逆”的孩子,最喜欢说的两个字就是“反正”。
“反正我说什么,妈妈都不听。”
“反正什么都是我的错。”
“反正我学了也学不会。”
孩子常说的“反正”两个字,到底代表的是一种什么心理?孩子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
很多时候,孩子说“反正”之类的话,是由于平时被打击的次数多了,一遇到事情,自然就选择逃避。
因为不想再体验失落的伤害,孩子就会开始降低自己的期待,用“反正”来掩饰自己的期待。
孩子总是说“反正”这两个字,并不是孩子的叛逆,也不是孩子想跟你对着干,而是他在发出一种求救。
孩子碰上了过不去的坎儿,需要父母的帮助。
遇到孩子说“反正”的时候,该怎么做呢?
很简单,我们只需要把孩子的反话正过来,看见孩子“反正”背后的真实需求就可以。
比如,“反正你不会”这句话,背后的潜台词就是“我期待你会。
“反正你觉得我不如别人”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我期待你能觉得我比别人好”。
明白了孩子的真实意思后,父母就要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及时回应孩子的期待。
父母应该告诉孩子,自己看到了他的期待,他的想法会被尊重。
当然,我们也并不是要满足孩子的每一个需求;
对于那些无理的要求,或者做不到的需求,可以跟孩子说明缘由。
即便做不到,如果孩子知道你其实明白他心里的期待,他就会得到一份安慰;
即便期待满足不了,也未必就会感到受伤。
孩子为什么会跟你对着干?
孩子从2岁开始到4岁,会经历自我意识敏感期和秩序敏感期。
这时候出现的类似叛逆行为,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成长意义的。
这是孩子在成长、在发展,在向这个世界宣告: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有自己的选择。
尤其是7岁之后的孩子,俨然成为一个爱唱反调的“小大人”。
这个时期的孩子,总觉得自己长大了,很多事情总想自己做主,也有了自己的小秘密。
有的甚至愿意跟同学、好朋友分享,也不愿意让父母知道。
这个阶段的孩子把自己当成一个小大人,不喜欢长辈的干涉,做事情喜欢亲力亲为。
但他们也会脆弱地依赖父母,不讲道理,显得特别娇气。
尤其对父母的干涉、吼叫,会进行顶嘴,以示抗议。
面对喜欢对着干的孩子,父母该如何进行引导呢?
这时,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放手,把掌控感一点点还给孩子,允许孩子在摸索中成长。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育不能总是牵着孩子的手走,还是要让他独立行走,使他对自己负责,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
有时候,不是孩子不够优秀,而是父母不舍得放手。
当父母尝试去松开双手,给孩子一份信任和自由,也许,孩子会带来更多的惊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