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需要与孩子表达我们的不舒服,谁没个熊孩子呢?
与非暴力沟通同宗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戈登博士的《父母效能训练》里,提到一个概念“面质性我信息” ,是很好用的。但是往往更多时候是无效。为什么呢?我来分个类,简单说一下。
第一类:孩子行为对我当下有实际影响,则用“我信息”表达:事实,感受,影响。挺管用。
比如“你现在在用我手机,我感到很为难,因为我现在读英语英语打卡没法做了”
但是接下来3类对不起了,不怎么管用。
第二类:孩子行为对我没有影响。但是我很难接受。用“顾问式提供数据”
比如“看到你不刷牙就要睡,我很担心,对妈妈是没有影响,但是根据杂志里写的科学报道,我很担心”然后可以提供数据给孩子,就暂停说服。
第三类:事情的发生不在父母面前,但是很纠结焦虑,想沟通。用“倾听心情式”。
比如,夏令营担心孩子,或听说孩子在学校打架了,要去沟通时,侧重倾听彼此心情。“夏令营看不到你,我有点不踏实,你能给我时间陪我说说话吗?或者让我听听你是否开心?”
“听说打架了?你心情还好吗?”
第四类:价值观冲突类 ,那就分享自己的价值观,和来源,但不强迫孩子听从。
比如孩子吃饭声音大,吧唧嘴,甚至自己大人之间的不理解也可以,可以说“看到你吧唧嘴,我有点不舒服,因为我想起来一个价值观():吃饭吧唧嘴不礼貌,没教养。这个“家规”来自于你的外公外婆对我小时候的教育,我很尊重他们。所以我一直这样做了。 你对这个事情怎么看的?
甚至伴侣之间,有些生活习惯不一样会引起争执,背后深层的原因是“我的习惯部分来自于我的父母”,你说我不好,在心里层面,是在否定我的父母。谁会真心愿意承认自己的父母不好?自然也改的不情不愿,但是如果沟通时候坦诚谈谈自己的父母,也会出于对父母的爱而退让一步,去适应伴侣的小习惯。
有些事情,很小,但是沟通起来无效,可能是因为这个四个类型对我们实际的影响不同,孩子感知不到对我们的关系,就不容易调动“天性中的善良”去满足我们。比如价值观,完全可以不听我们的要求去做。生命只能分享,无法强迫。
以下摘自❤️ #戈登一刻#:
即使我们赢了,也是输了。当我们用武力、威胁或惩罚强迫孩子服从时,同时也令其产生了无助感;他们无法承受这种无力感。因此会再挑起事端,以证明他们仍拥有些许力量。
最后一类价值观引起的沟通困难,很常见。 有位妈妈分享了一个案例:
“儿子 喜欢 问 主人要东西。我每次都非常生气。因为我的父母从小教育我 问人要东西是不礼貌的。所以我 会强行 让他还回去,或者 对方想给他,我却坚决拒绝。每次儿子非常生气且哭闹委屈。我会用威严 强迫他按我的想法行事。后来有一次,我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还算彼此坦诚交流。“”
嗯 换个角度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家人家,希望你不要太拘束呢?可以开口要呢?
如果你在他家如此坚决,意味着对他们家也关上了一扇门。
所以,我认为价值观只需要理解和相近,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