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知道董卿,无论是60后,70后还是90后,00后…
最初认识是欢乐中国行,后来换了主持人,她出现在央视,出现在很多大型活动…开始被这个主持人吸引,喜欢…一出来就觉得这个节目会有温度有内涵…
再后来出国学习生子那阵有很多谣言,再回来是中国诗词大会,再是《朗读者》
今天看了《董卿,在时光中优雅盛开》这本集合多个对董卿采访描述整理出来的成长夹杂着其他人物的历程来展现的董卿的一些标志性事件和感受
原来董卿爸爸是复旦大学高材生,母亲是高校老师,教物理却酷爱文学,是母亲引导董卿翻开红楼梦,并且在退休后依然继续看红楼梦的一位女性
董卿出自书香门第,从小家里养成阅读氛围,小学无论寒冬腊暑要去操场跑1km,背唐诗宋词,自己很喜欢将学到的知识表演,在外婆家有第一批忠实的观众。
特别特别特别严苛的父亲,在终于进入艺术大学,第一个暑假,父亲主动敬她一杯道歉,那一瓶白酒和解了也理解了
刚进大学第一年,不会跳舞的她也曾有过自卑,但是因为文化课优秀得到奖学金,后来决定扬长避短
进入电视台,三次清零重新开始,因为她要出现在全国观众面前,当出现在全国观众面前,她又对自己有要求,主持人不是一个艺人,而是一个文人,要有思想 有情感,有趣又有料
对自己严格要求,对每一份稿子的每一个字都仔细思考,从不懈怠,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才知道她的完美主义不仅是主持词上自己撰稿,所有的台本都一字一句认真,连上台服装的颜色,一毫米的误差都要精确,哪怕是几百颗钻中2颗基本摄像看不出来的区别也要更正,为了找到匹配服装的鞋可以跑一下午
坚持睡前一小时看书的习惯,坚持运动的习惯,坚持不用微博,不发朋友圈,坚持看书,坚持朗读
最让我意外的是:她对于文字的敬畏,对于每一个鲜活生命的敬畏之心
才知道她10年荣耀背后是孤独,是父母陪伴的缺失,也是没有聚会,下了舞台一个人的时光
但是她又有很多爱好,她喜欢音乐,舞剧,电影
在39岁那年也有了孩子
在不断的重新定义自己,在非常用力的活着,在工作上是一个极尽苛刻的完美主义者
很多细节很多对自己的要求,是领导都觉得你这样太辛苦,她都在要求自己做到
舞台跌倒也要把这台节目做完,是那个读错了演员名字会哭三天,但是也会出来面对,不停挑战自我,自我对话的一个狠角色
对自己真狠,对舞台,对观众,真的是极其敬畏!
看完发现,竟然无以言说
这种敬畏之心,仿佛圣光,又仿佛春日晨光,你知道它很暖很美,心生向往,但是你终究难以望其项背
但是看完了,又会有一种感召,一种反思自己的工作中,哪些方面多一点敬畏之心,会如何工作。
董卿始终有这一刻有这一刻的荣光,下一刻不知道会是什么,所以这一刻拼命极尽努力认真,在每一个细节死抠自己
我在工作中,如果明天不再从事,我在这份工作中付出的劳动是否会有价值呢?
价值如何更大?
董卿是每一场主持传递思想,情感和温度的文人表达者
我可以传递什么温度,何种情感,如何去做,如何去反馈呢
对人生,对工作,对文字,对他人,努力多一点敬畏之心
好像很艰难,但是看见董卿,就会想要努力试一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