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化中,端午是一个颇有文化意味的节日,说它有文化意味,一是体现了古代中国历法的独特魅力。阴历的五月初五,也就是干支纪年的午月午日,中国文化中“午”代表阳,双午重合代表阳极盛,端午为极阳之时。二是端午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四个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一,又恰在夏至前后,万物生长,其势致极,拥有夏季最典型的特点,所以端午节就成了夏天的代表性节日。三是节日名称最多,比如端阳节,重五节,中天节,粽子节,夏节,龙舟节,艾节,浴兰节,地腊节等等,多达二十多个,由此可见古人对端午节的偏爱。四是端午节源于祭龙,对龙的传人的中华民族具有重要意义,截止目前,这一点大多数人还尚未意识到。五是端午节不仅有食粽子,喝雄黄酒,插艾草,戴香囊,系五色线,浴兰汤,赛龙舟等节日风俗,还有纪念屈原等相当多的传说,以及大量的诗文等,节日文化丰富多彩。六是端午节作为中华文化的符号,流传甚广,不仅在东南亚流行,甚至现今欧美都有了龙舟比赛。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从字义上讲,《说文解字》中说:“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此外,古人还有一个习惯,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因此,五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中国古代通用天干地支纪时,根据干支历的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端午之时,太阳直射,而端又含有正的意思,所以我觉得,“端阳”之名也许最能代表它的特色,至今仍有许多地方民间还在使用这个称呼。
按照古代星象学,仲夏午月午日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易经》称其为“飞龙在天”,龙星处在“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无疑,在古人心目中,端午为大吉之时。
中国人崇拜神灵与祖先,所以,我们的古老节日,大都与祭祀神灵或祖先有关,当然,端午节也不例外。大吉之时,行祭拜神灵或祖先之礼,在中华文化中最为盛行。而端午节所祭拜的,恰恰既是中华民族的先祖,又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据学者研究,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食粽和竞渡(即赛龙舟),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江河水里祭祀龙神,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所以,作为端午节主要象征之一的粽子,其实就是龙的祭品,而竞渡也是祭龙的主要仪式。正因为端午的起源与龙密切相关,我想作为龙的传人,我们应该大力强化端午节中龙的文化符号及涵义。
端午祭祀屈原之说最早见于南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据闻一多等学者考证,端午食粽纪念屈原之说纯属杜撰。主要依据有三个:其一,早在屈原年代以前,端午节已经存在,端午食粽之俗亦早已有之。其二,被誉满天下的楚文化传人屈原,在汉魏前时代的端午节活动却未留下任何只言片语记载。其三,在民间传说中,除了端午源于纪念屈原说外,尚有纪念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廉吏陈临、越王勾践等等说法。依我所浅见,端午纪念屈原的说法之所以广为流传,主要原因来自于官方的大力推广。屈原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又官至楚国三闾大夫,属于士大夫阶层,其忠君爱国的思想行为,为统治者和士大夫阶层所喜欢和推崇,是必然的。于是,一个理想的忠臣—屈原便被当时的统治者抬高美化,加之屈原又恰在端午投汩罗江而亡,将端午作为屈原纪念日,便顺理成章。当然,由统治者授意,由文人们杜撰出传说也是必然之事。我之所以有此推论,想必大家都知道,明朝将关羽神化并封为武圣一事,与端午纪念屈原之事,有异曲同工之妙。况且,这种事情,在中国历朝历代也屡见不鲜。结果,端午节食粽纪念屈原超过了祭龙乞求丰收的影响力,所以后世端午节食粽就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为了纪念楚国的屈原,在诸多描写端午的诗词文章中,悼念屈原也成为了主题。例如,唐代僧人文秀在其《端午》诗中写道: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我想,不管端午纪念屈原的传说是否杜撰,它毕竟已存在于历史中,而且早已深入人心,还为端午节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已成为了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恐怕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
历史走到今天,端午节虽然已进入国家法定节假日,并且已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端午节的许多古老风俗正在渐渐地消失。如今的端午节,人们只对吃粽子和赛龙舟尚有极大的兴趣。现在的粽子也是五花八门,早已没有了单纯的北甜南咸之分;赛龙舟也早已由祭祀仪式变成了现在的比赛娱乐。端午节,也因此减了不少文化韵味,更淡了以往过节的温情和热闹。但不管怎么说,这个夏日里盛大的节日,将会永远留存在我们的生活中。
端午习俗 端午习俗 端午习俗 端午习俗 端午习俗 端午习俗 理想的忠臣——屈原端午佳节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