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妙玉说品茶,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是饮牛饮骡了。由此可见品茶与喝茶是不同的,同样的道理品酒与喝酒自然也是不同的。有人说:“品酒与喝酒的区别在于思考。”在西方,品酒被视为一种高雅而细致的情趣,鉴赏葡萄酒更是有闲阶层的风雅之举。事实上有点学问的,所谓的“知识分子”总喜欢把一个简单的东西,弄得神乎其神,高高在上,做出一副很牛掰、很高深的样子。
喝酒与品酒之间的并不一定相隔天壤。
喝酒是一种心情,喝的是欢笑,喝的是忧愁。有朋自远方来时,略备薄酒,促膝相谈,热情洋溢;烦恼忧郁时,喝的是愁绪满腹,以酒解忧;“月色正朦胧,与清风把酒相送”。而品酒则是基础建立在对葡萄酒基础知识的了解之上的喝,包括葡萄品种、采摘年份、酒庄,还有酿造工艺等等。在品尝葡萄酒之时,如果能借助这些已知信息,你会更轻松地品尝出葡萄酒的味道。
品酒,更像是独自一人的修行。就像在欣赏一幅画、听一首音乐,如果你没有美术和音乐的修养,就不可能说出它的好坏。品酒并不是大师们的专利,掌握它,你将真正享受到酒的美妙。用敏锐的感觉和灵性,付出耐心和时间,就可以领略其中的玄妙和悠然。
讲到品酒,很多人自然又会想到盲品。一些媒体更像变魔术一般的,给我们展示着“盲品”。事实上,盲品只是一个游戏,一个专业人士猜错年份风土和葡萄品种非常正常。因为在几十年前,葡萄酒产业还非常原始没有引入科学种植和酿造激技术,好酒和差酒的区别是非常大的。如果你喝到好的黑皮诺,那肯定就只有勃艮第。喝到好的赤霞珠梅洛混酿,肯定就只有波尔多。喝到好的西拉,肯定就只有罗纳河谷。而如今葡萄酒产业全球化,世界各地都能有条件产好酒,一瓶好的长相思,可能来自法国的卢瓦尔河谷,也可能来自新西兰的Cloudybay。再加上除了那些知名葡萄品种,越来越多的全球各地的本土葡萄品种开始活跃在这个舞台,盲品的难度就更大了。
曾经有一个记者采访一位葡萄酒大师(Master of Wine,这是葡萄酒行业的最高头衔):“你上次把波尔多和勃艮第弄混是什么时候?”大师回答:“啊,就是今天中午吃饭的时候。”
在给定条件下的盲品是并不难的。就像即使蒙上眼睛,只要略微一闻,我们都能分辨出北京高茉还是黄山毛峰。对于酒也一样。在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之后,用科学的品评方法,我们都能完成等级考试中的对应连线题。
还有一个概念,也是国人经常混淆的,就是所谓:“品酒师”。当年在国内考WSET(Wine & Spirit EducationTrust,通常简称为WSET,一个英国的教育机构,在葡萄酒与烈酒领域组织课程和考试)时,就是冲着它。号称是国际品酒师的专业认证。事实上:在国外,根本是没有品酒师这个职业的。侍酒师,调酒师,酿酒师,葡萄酒专栏作家,酒吧店主,葡萄酒培训师,品牌大使(Brand Ambassador)......这些都是职业,一目了然。但是品酒师是什么?品酒能创造出经济利益么?所以基本上,自称自己是品酒师的,如果不是为了让大家对自己的职业有个快速理解(说自己是品酒师,比解释说给杂志写专栏的,给人搞培训更容易),也就是爱装逼的,尤其是那些在业内人士面前还自称品酒师的人。当然,国内的品酒师不在我说的此类。国内的白酒品酒师做的其实就是酿酒师的工作。
在欧洲的WSET们更多的工作是:酒水顾问(Wine Specialist)。这是事实上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职业,在《圣经》创世纪40:1中就出现了这个职业,叫做“酒政”,英文叫cupbearer,这是一名埃及皇室的高级官员,他们的职责是在王室的酒桌上供应饮料。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持杯者那么酒水顾问为什么这么多年都存在,始终没有被精密的化学成分分析的机器所代替呢?机器只能告诉你这款酒的成分。而人是一种不理性的动物,每个地区的人的口味偏好,都是不尽相同的,价格和营销方式也都会影响到人对同一款酒的体验。这个时候,就需要专业人士出马了。
很多人以为酒水顾问需要保护味蕾和嗅觉,不能抽烟喝酒、吃辣吃香料,这是因为他们混淆了酿酒师与酒水顾问的区别。酿酒师的工作性质,就是把人当作一具精细的机器来使用,因此酿酒师需要严格律己以保持嗅觉和味觉的绝对灵敏。而酒水顾问不是干这个的,相对机器,他更像是一个传教士,把好酒的美妙传递给大家,告诉大家和酒有关的仪式和品饮方式,让大家能更愉悦的享受美酒。如果你不吸烟,你如何取得一个烟民的认同?如何自己体会到一只好的雪茄搭配干邑白兰地或者单一麦芽威士忌的美妙?如果你不吃辣,你如何取得一个吃货的认同?如何告诉湖北、湖南人民何种美酒可以搭配他们的食物?因此当一群专业人士或者爱好者在谈论品酒的时候,他们会谈论这个酒的香气、口感、结构、酿造工艺、风土和价格。
后面的文字中,我们就会从这些方面逐步认识品酒,伴随着文字加上适当的品评。希望能带大家发现更多的“酒”里的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