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开发商的套路

开发商的套路

作者: 红与黑于连 | 来源:发表于2020-11-26 10:27 被阅读0次

副标题:上海楼市往事(6)

骗术和商业的历史一样悠久。

一)售后包租

我见过第一套卖24000/m的房子,是山东路广东路的“世福汇”。

200001邮编,上海最好的位置。品质也不错。

作为老上海人,为黄浦付点溢价。本身也是心甘情愿。

但是,世福汇还是太贵了。

24000/m这个单价,你要横过来看。当时2001年,黄浦众鑫城卖7400/m。

复兴佳苑6000

黄浦新苑5300

汇龙5500,永业5800

御景园前排全景6800,后排高层4500

中山公园圣约翰9000,中山公寓6000

名都新城3500

黄浦众鑫城已经是全上海巅峰的房子了,满足理想豪宅的一切需求。

可以说,全上海没有任何一套房子,有资格卖到10000以上。

而世福汇卖24000.

你再仔细看一下,旁边一行小字。

“KFS包租十年,承诺6.5%的回报”。

这里面的全部手法,说穿了就是一条:“售后包租”。

“售后包租”这种事,兴起于广东。最初是东莞一些卖铺的老板,喊出了12%的包租。

后来有人指出,你包租一年。相当于房价打88%折。

难道这个天价铺,88折后就便宜了么。

“世福汇”的例子,和广东类似。只不过他包租“十年”。牵涉到复利算法。有一点复杂。

答案是50%左右:24000*50%=12000,还是不便宜。

中福这个老板,人称“白面包”。

他本来在浙江做生意,亏得损手烂脚,欠下银行4500万。(2000年物价)

浙江银行找上门来,他二手一摊。

“你现在废了我,你一分钱也拿不到”。

“倒不如你再借我4500W,我们去上海做生意。一起赚上海人的钱”。

那银行也真奇特,居然又借了他4500W。

后来,他到了上海。造了一个传奇:

青年汇 [1]

二)亚太盛汇

中福城“售后包租”在今天看来,已经是一个再初级不过的把戏。

但是更复杂一点,你又能分得清么。

地铁二号线,浦东科技馆站,楼下有一个“亚太盛汇”。

当年2002开盘,18000/平米。

KFS提供了四种金融方案。四选一;

无风险型:客户买铺,自主经营一年,一年后若不满意,原款退还。

尝试型:客户租铺,一年后若满意,可原价买下。若不满意,交租8%。

固定回报型:客户买铺,售后包租,包四年7%。

递进回报型:客户买铺,售后包租,包四年,依次是3%,7%,10%,11%。

应该说,KFS想得十分周到,把各户的“多种需求”都考虑到了。

可是,你仔细想一想。设在“超贵铺”的前提假设下,这四大方案都是坑。

每一种都是坑,都是贵买。

后来的事情发展,也是和预料一样的。

浦东以荒芜著称,尤其科技馆站。开张之后,长达10年的时间里面几乎渺无人烟。

只有最外层几圈铺稍微有一点点生意。谁买谁死。

在整个2001~2002年,浙江桐乡小商品城。“一车一车”地拉上海老太去买包租商铺。

结果都是蟹货。

三)上海庙街

2003年,有四个温州人。把人民路蓬莱阁1~4层裙楼买了下来。

四层商场,大约2000平米。花了2000万。

然后,他们把这个商场切割出售。切成15~25平米的一间间铺中铺。切碎了卖。

一楼40000/m

二楼18000

三楼10000

四楼8000

再返6%的包租两年。合计返了12%。

这样零零碎碎加权平均,他们一共拿了4000W走。净赚一倍。

商场的下场,当然毫无疑问是死铺。

200个业主的分散产权,死得不能再死。

连物业都组织不起来。到最后连整个商场的水电都停了。

其中最惨的,是买一楼的业主。

因为40000*25,他们是投了100W元进去的。

而在2001年的一百万元买房子,如果买好的标的,现在至少变成了2000~3000W上海房产。

于是那群家伙拉了条幅,跑到区里和市里去闹。

区信访办的领导吸了支烟,慢悠悠地说:“别的我就不提了”

“你们知道,为什么全世界包租的行规,都是两年么”。

因为中国的《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合同的起诉时间是二年。

你觉得受骗了,被坑了,你就一定要赶在二年之内上诉。

而温州人“包租”二年,故意过了诉讼期。这是一个蓄意的挖坑师呀。

随着这一系列的上坊,投诉,上海市政府终于在2004年规定,禁止铺中铺切割。

单个商铺产证,面积不得小于55平米。

四)仁恒系

仁恒的房子烂,极烂,超级烂。

在上流社会,仁恒就是一个笑料。

因为“地段,面积,品质”永远是三位一体的。

对于Marketing来说,有钱人是从头到脚的有钱。

有钱人不仅仅住的地段比你好,面积也一定比你大,品质档次也一定比你高。

“换房”这种事,每上一个档次。总价不是+20%

而是120% * 120% * 120%,总价翻倍。

但是,仁恒系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世茂滨江的188平米户型,仅仅是二房。而且是最小的二房。

而在仁恒滨江,188户型是四房!

世茂滨江讲究“大”。一切都要大。阳台要大,观景要大,大堂要大。最后甚至把所有户型做成一律朝西。如门板一样对着黄浦江。

而仁恒滨江讲究“小”。门厅也小,卧室也小,最不能忍受的连层高都矮。一股浓浓的屌丝味。它甚至靠缩小面积来维系高单价。

仁恒的特点,是它以“中产阶级的品质,卖出上流社会的单价”。

怎么卖?

我们回首往事,最不能理解的就是2001~2002年“仁恒滨江花园”的海量成交。

当年,仁恒滨江有3000套房子。他在上海的售价,从来就没有低于20000元/平米。根本卖不动。

从2002年开始,市面上突然出现了大量的“仁恒买家”。

他们大多是台湾人。一进中介门店,指名道姓就要“买仁恒”。坐下来和中介侃,眼眶红红的“仁恒好啊,我是仁恒粉啊。就要指定的户型啊………”

于是,飞快地,整个市场上几乎所有的陆家嘴中介,全部都知道了“仁恒受欢迎”。

随后,就是仁恒疯抢的消息。

的确是有一批买家,哭着跪着求着,加价了几十万,恳请你出让手中仁恒的房子。而且业主呢,偏偏还不卖。

随着时间的推移,仁恒的“二手房”价格也一路上扬。从最初的20000不到还能打折,飞快22000-25000-30000。

到了2003年底,几乎所有的地产杂志“仁恒滨江园”都是三万报价了。

而且你不能说它没成交。它的确是有成交的。

市场上,的确是有几十套成交。有价有市,的确是有人一路在买,一路在买进。把仁恒价格不停拉高的。

这一套“拳法”打下来的结果,仁恒粉丝疯了。

市面上,中介店里,密室账房里,无数双眼睛红了眼。

大家都在讨论:“仁恒就是好啊”。

“买来180,昨天200,今天据说220都有人成交”

“买了仁恒,产证没出就赚几十万”。

“买房就买仁恒,盯准了仁恒买”。

“快去抢啊!”

故事的结尾,是在2003年的冬天,那股“买气”突然消失了。

跪着的,捧着现金,舔着脸非要加价买仁恒的台湾人,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

剩下的,只有你30000元/m买进的高价杠铃。

2004年,上海楼市大涨,仁恒滨江依然30000/m

2005年,上海楼市大涨,仁恒滨江依然30000/m

2006年,上海楼市大涨,仁恒滨江依然30000/m

2007年,上海楼市大涨,仁恒滨江依然30000/m

2008年,上海楼市大涨,仁恒滨江依然30000/m

这股买家,一口气套了五年。说好的热火朝天,一言不合就玩失踪。

到了2009年,仁恒系的又一件大事,仁恒河滨城开盘了。

各位,联洋仁恒开盘时,售价是比陆家嘴仁恒滨江贵的!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眼眶红红的台湾人,突然又出现了。在联洋的中介店,二手房市场,充斥着大量“求购粉”。

“我就是喜欢仁恒呀”

“仁恒就是涨得快”

“加价50W,麻烦一定帮我抢到那个户型”。

2009年大宁只卖28000,瑞虹只卖30000元的年代。

仁恒河滨城一口气33000—40000—50000

大量的粉丝,在五万的价位建仓。最惨的几个,甚至是七万成本。

仁恒河滨城的下场,也是灾难性的。

随后7年,普通的住宅涨幅都在400%左右。

仁恒河滨城从当年的4~5W,一直到今天的8~9W,连一倍涨幅都没有。

总体来说,“仁恒系”的任何楼盘,在二手市场表现都极差。

该流派以杀粉为主。

五)新外滩花苑

如果说市场上有穿西装的骗子;

那么还有穿“的确良”的骗子。

在虹口高阳路,有一个“新外滩花苑”。

品质是一塌糊涂,离动迁户回迁小区,也就一步之遥。属于吃咖啡和吃大蒜的后者。

KFS本来好好地卖,开盘7000,卖到了2004年时二手房大约14000/m。

就在那一年,不知道KFS哪根筋搭错,突然发了疯。

就在那一年,《理财周刊》突然刊出了一篇“新外滩花苑”的报道。说有一个台湾人,看中了新外滩花园的无敌江景。

台湾人愿意出40000/元的单价,捧了一千万的现金。流着眼泪,守在中介店,买不到被伤心了不肯走。

接下来又有二三家小型媒体起哄。说新外滩花苑“价值发现”,现在已经涨到了40000元/m以上。凸显皇者品质。

对于一个始建于2001年的屌丝小区,这个价格已经快赶上当时的第一豪宅“华府天地”了。

我们本以为KFS的疯病到头了。台湾人也该回去了。

没想到,过了二个月。突然又收到媒体报导。

“台湾客重返新外滩花苑,持重金一房难求”

它说呢,那个台湾人实在太喜欢新外滩花苑。痛定思痛,他觉得他没有买到的原因,是上次出价不够高。

所以他回台湾拿钱,这次来上海的出价呢,是70000元/平米。

紧接着,一堆“霉体”起哄,跟进,拍手。闹剧般地说:“新外滩花苑房价飙至7W”。

“上海顶级豪宅列表,必有一席”

“见证虹口传奇升值潜力”

“新外滩花园王霸之气”

水军接连起哄,坐实这就是一个七万盘了(2004年价)

朋友啊,打拳要打全套。

人家仁恒,好歹还有几十套“真实成交”。老老实实去房产交易中心交税,把数据做实。

(尽管那时候税率不高)

而你呢,你搞一个“听说-据说-传闻-可能”,传说中的“我朋友,我同事,我亲戚”台湾人愿意出70000元/平米购买。而且还没有成交。

然后所有的媒体“通稿”一起开始吹:新外滩花苑七万啦,新外滩花苑涨到7W啦。

朋友,“千门”也是要脸的好不好。别给祖师爷丢脸。

时至今日,我也不知道这件“低成本营销”的事是谁做的。不知道是KFS,还是持有N套新外滩的大业主。

也不知道整件事的真正目的,是圈傻子“七万便宜你”打折出货,还是骗银行的贷款。

反正凸显主流媒体的无底线。

如果没有“业界良心”的红与黑于连,或许后人查阅文牍,就真的以为2004年虹口江景房已经卖7W了。[2]

难保又整出“暴跌80%”“十三年不涨”之类的研究报告出来。

六)结语

骗局无所不在。通往财务的路程,布满荆棘。

哪怕我们知道整体大涨。可是细节之处,还是有不少地雷。

[1]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青年汇“卖疯掉了”。他从一幢烂尾楼旧酒店起步,三梯60户,卖出了顶级豪宅的天价7500元/m。后来兴起了一整个“烂尾楼改造”的流派。

[2] 04年新外滩花苑一直有成交14000/m。

本文已获授权

首发于公众号红与黑于连

带你看清财富运转的底层逻辑

相关文章

  • 开发商的套路

    副标题:上海楼市往事(6) 骗术和商业的历史一样悠久。 一)售后包租 我见过第一套卖24000/m的房子,是山东路...

  • 开发商的套路

    我家是农村的,现在国家倡导农村城市化,所以我们那里到处都在开发小区盖楼房。 我们村北边也一样,盖了小区,村里的人买...

  • 棋牌开发商的套路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移动版的棋牌游戏已经进入大家的日常。移动端的棋牌游戏操纵起来更 加简易,受众范围广,这也就...

  • 签订购房补充协议务必体现这5项 少一项就别交定金!

    对购房者来说,与开发商签订购房合同时,都会格外谨慎,稍不注意,可能就会被开发商套路。然而,除了签订购房合同外,购房...

  • 烂尾的套路

    看到一篇写烂尾楼的文章。房子快建好了,结果烂尾了,其实是开发商的套路。 开发商一般是贷款拿地,挖地基的时候就开始预...

  • 小姑买的新房成烂尾楼了

    小姑买的新房成了烂尾楼,套路满满。 “钱是打给开发商的,凭什么要我还。”小姑很气愤。 我小姑用多年的积蓄加上借亲戚...

  • 买房最怕烂尾楼

    小姑买的新房成了烂尾楼。 套路满满。 “钱是打给开发商的,凭什么要我还。”小姑很气愤。 我小姑用多年的积蓄加上借亲...

  • 不可不清的房产开发商套路

    1.你到底清楚你交钱的项目吗? 在刷卡付房款的时候巧立名目,分开刷,为了偷税漏税将购房款切割为两块,一块是购房款,...

  • 揭秘开发商炒作房价的三大“套路”

    最近一路高涨的房价让不少人开始恐慌了,买涨不买跌的消费心理也助长了济南房价疯狂上涨的气焰。如今,济南市政府严...

  • 周末看房

    周末休息和姐夫商量去看房 ,找了几个楼盘,大致了解了售楼部的套路,有些小开发商会有点不规范,本来可以商贷+混贷,...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开发商的套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kjai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