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3万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
所谓“企业高管妈妈”给全体家长划出一条及格线,供爸妈检视:
我给孩子花够钱、上够班了吗?
钱,能解决教育问题吗?
芙姐今天推荐一部良心美剧,叫《犯罪心理》,马上要开播第十三季。一起跟着FBI的显微镜视角,去检视人性的弱点。
《犯罪心理》:专注研究变态12年
《犯罪心理》讲的是心理侧写师们的生活: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日常的工作是——研究“变态们”的行为。
联邦调查局下设部门“行为分析小组”,根据罪犯的行为描述出不明嫌犯的性格特征,帮助警察和调查人员缩小嫌疑人的范围,也就是从心理学角度辅助刑侦。
我们受过伤:有的病了,有的好了
作为经典犯罪悬疑剧,《犯罪心理》剧情自然扣人心弦,更有意思的是立体、鲜明的人物塑造。
别看他们都是专业人士,其实每位侧写师都有自己需要终生纠缠的心结。
迥异的成长背景、家庭背景、教育经历共同建立了这些伤痛。
远早于《生活大爆炸》里“谢耳朵”角色,《犯罪心理》在2005年就写了一个不懂得看人眼色(时下叫呆萌)的天才瑞德。
瑞德,24岁博士毕业,智商187,堪称人型电脑。喜爱背诵各种列表、数据、冷知识,过目不忘,因为算牌能力被赌场列入禁止入内黑名单。
瑞德在几次案件中,都表现出对校园暴力受害者超出常人的共情能力,而这是因为他上高中时只有12岁,饱受霸凌。所以当他看到大人们(校方、警察)对暴力心照不宣的漠视,最终造成孩子误入歧途,会那样愤怒。
剧里最富有骑士精神的摩根,看似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花花公子,在几季过后,才揭示出他年少时经受过怎样的侮辱。此时你才会了解,在犯罪现场,摩根宁可冒着被炸死的危险也不撤退,坚持握住受害人的手,不让受害人独自面对拆弹的恐惧,那份绅士,绝不是生性风流,而是受过最深的伤害之后,发自内心的对众生的体谅。
担任着其他组员领路人的吉甸,面对罪犯有最明察秋毫的眼睛,却始终克服不了自己拯救不了每一个受害者的恐惧。
其他人呢?
潘提斯害怕自己不能达到别人的期望,
霍奇纳因为工作太忙无力照顾家庭而遭离婚,
罗西摆脱不了自己不是救世主的无力感,
詹妮弗唯恐犯罪分子伤害自己的孩子,
技术宅加西亚恐惧承诺......
每个人都各有所爱,各有所惧,在一次次与罪犯交锋中也一次次经历着内心的磨砺。
暴力?孩子只是学以致用
除了剧情紧张刺激之外,许多心理学问题、犯罪学知识穿插其中,也令《犯罪心理》更有深度。
比如女性比男性更具同理心,所以连环杀手、纵火犯多为男性,而一旦罪犯是女性,狠起来就比男人更狠。
比如习惯一句话重复三遍是强迫症的表现。
比如我们常说的“原生家庭”问题:众多罪犯中,有一种再典型不过的罪犯,就是小时候遭遇父母的暴力或者冷暴力,而不能拥有正常人的感情,由受害者变成加害者。
一次,行为分析小组为罪行累累的杀人犯做心理侧写,该罪犯一副漠然态度,没有任何回应,侧写师无从观察他言行中的破绽。然而他杀人如麻,却只杀了一个女性,侧写师从这一行为中,推测出他对母亲的感情,从而解开他性格的谜团。他就是从小与母亲遭受父亲家暴,而对人伦感情异常冷漠。
听到母亲两个字,嫌犯的表情立刻变了。刑侦打开了突破口。
探员对他说:“在那样的家庭长大、饱受暴力折磨,你只是学以致用。”
另一集中,一个重刑犯约见侧写师,意图借机杀死两个探员。千钧一发之际,瑞德喊出:“你想知道你为什么犯罪吗?”拖住了罪犯,让他立马忘记了自己本来的目的——这是他最好奇的问题。
每个人都想了解自己,即使是毫无人性的杀人犯。
和前例一样,这名杀人犯也在充满暴力的家庭长大。父母互相殴打,也殴打小孩。暴力是他唯一学过的表达感情的方式。
没有伴侣能接受他这种表达感情的方式。于是他迫使她们服从的方法就是:杀死她们。
原生家庭之困
美剧里对原生家庭的讨论很多。
比如经典剧集《老友记》里,就有两个带有原生家庭烙印的典型人物:
莫妮卡,因为有一个成绩更优秀的哥哥,夺走了父母宠爱,而变得极具竞争性,事事要争第一,在补习班会恳求老师考试,这样才有机会考第一。
钱德勒,因父母关系冰冷,总是吵架,为此养成喜欢逗人笑的性格,耍宝不分时间地点场合,以逃避一切可能的人际冲突。菲比的心理医生男朋友见钱德勒第一面就说:“你父母感情不和,对不对?”
自我教育之路漫漫
如果我们没有那么幸运,没有懂得教育的父母,是不是就必然有性格缺陷,注定无法做好的父母呢?当然不是。
同样是在《犯罪心理》中,探员霍奇纳之所以敏锐洞察出罪犯幼年遭遇过父亲的暴力,无他,正因他自己也是从那样的家庭中走出来。
霍奇纳令自己成为了父亲的反面,重视家庭,爱护儿子,一下班就陪伴儿子杰克阅读,一年级的杰克达到四年级的阅读理解水平。当杰克在学校遇到欺负自己的小孩,他的反应是尝试自己解决,和对方做朋友。霍奇纳没有好的父亲,却给了自己的儿子一个好的父亲。
若我们像霍奇纳那样,坚持自我教育,原生家庭也不能阻止我们成为社会、家庭的顶梁柱。可漫长的自我教育所需的意志力、执行力,又岂是普通人轻易能具备的。拿这份意志力与执行力去学习,去工作,不是更好吗?
孩子本不必受这种苦
回到文章开头的话题。
钱,确实很重要。
现在家庭的最大问题是:有钱没爱。
我见过家境殷实的朋友,因为自幼家长态度严厉,自己也对身边每一个人都始终以负面评价相对,无论何时何事,这不是恶意,是不假思索的第一反应。
他们之所以如此也是他们没得选择:批评乃至苛责,是他们唯一学过的交流的方式。
没被好好爱过的孩子,在塑造自我这条路上必须独自上路。
或许要花费巨大精力,才能走出家庭的阴影,甚至或许一生都要与自我搏斗。
可你要知道,他们本可以不必如此辛苦。
从现在起:教你的孩子怎么正确地表达感情、回应感情,让他们可以专心于爱与创造。做他们的榜样,让他们想到诚实、勇敢、乐观、责任感、爱的时候,就想到你。
有钱很好,有爱更好。
拿赚3万薪水的精力,来好好回应孩子的情感需要,他们可以收获一生的财富。
文 /Flora@大观家庭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内容合作请微信联系出品方:大观家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