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成长励志
家乡纵有再多的不如意,我还是能在这里做那个安得青山绿水的野小孩。

家乡纵有再多的不如意,我还是能在这里做那个安得青山绿水的野小孩。

作者: XingyiXingyi | 来源:发表于2019-03-20 00:38 被阅读0次

最近应该不少人被这部讲原生家庭的剧 “都挺好” 刷屏了吧?

我翻微博追韩剧的时候,被这部剧的热门视频刷屏了,开头那几集看了看几个小片段,没有特别大的感受,因为我父母从来没有重男轻女过 - 据他们所述,生我和我妹的时候,就想要生女儿,因为长大后女儿比儿子更孝顺。

(well, 现在看来其实这种观点也算是性别偏见的一种,nope?)

但是看到明玉想考清华父母却不支持的时候,联想到很多 - 高中时双休日就喜欢搭着大巴从学校宿舍跑去广州看展,大学宁愿降分录取到并不理想的院校也要坚持考到上海去,后来休学留在上海工作,发现自己喜欢平面设计毅然决然地申请伦敦的学校;自年少以来一直喜欢往外跑的冲劲,无不反映着我都在往想要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离开原生家庭的路上坚持。

我的父母虽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家里也算相对开明,除了对教育这件事,也许和城市里的家长相比,不是那么的看重。

可能是因为大半辈子都呆在小城镇的原因吧,人情利益关系相对简单,没有城市竞争的那种尺寸必争。他们不像城市家长那么着急孩子的教育,小学报考初中的时候,我妈原本想和其他镇上那些“好学生”的家长一样让我去读私校,拉着我去当时区里的私立学校参加单考。成绩是够进学校的,但是我爸不愿意,担心我学习环境改变变成一个喜欢攀比“物质主义”的城市小孩。刚好我当时年纪小也很天真,对这种城市里比小镇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没有特别大的领会;我爸妈问我想不想读私校,我一句“随便啊”,最后随了我爸的心愿,去了镇上的公立初中。

高中时因为政策调整缘故,阴差阳错搭上了降分录取政策考进了市内最好的公立高中,进学校没多久却遭遇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抑郁。老师像大学般的散养教育,不交作业也不会追问,优秀的同学大部分都是念私立学校进来的、学习成绩亮眼之余还有精力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 - 话剧、电台、民乐、模拟联合国等等,不少同届的校友现在也已散落在英美和其他大洲念本科/硕士了(前几年学校还在校内开了一个学生自主运营的咖啡馆,这真的是一个公立学校)。

还在简书上遇到了十几年前的现在已经在美国扎根的校友,世界也太小了吧!

种种种种,都让我这种从小应试教育长大,所谓“班上尖子”都是被老师盯着的刷题的人无所适从。高一期间只顾着参加社团活动,无心向学,带来成绩倒退到级里的倒数,对自己在学习上产生了很多不自信,心里压力加大,高一下学期就进入了大概长达半年的低沉 - 上课看着老师讲课经常会掉入觉得生活没有希望的想法里面,突然就感到悲观落泪,去饭堂吃饭,回宿舍洗澡,穿衣服,不管做什么,都觉得很累。

之后情况变严重,有一阵子每一天都在想自杀的方法,觉得自己很奇怪也很病态,每天都有这么不健康的想法,起初怀疑自己是不是有精神病,天天“百度”精神疾病的症状(当时也对情绪低沉有可能会导致抑郁也不了解,存在偏见,总觉得精神病 约等于“疯子”,国内环境对精神疾病也不像现在那样稍微被大众理解些了)。后来实在受不住情绪波动不受控制的折磨,很忐忑地发短信给我爸说,爸,我觉得我需要看心理医生,我每天都想自杀(记不得具体内容了,这个语气听起来直接,实际写的是比较婉转的)。

后来我爸没给我找心理医生,我心里低沉期他一直都保持每天和我发积极向上的信息,我看到消息,看心情有一句没一句的回;他还找了不少比我大几岁的哥哥姐姐们和我聊天,来引导我。就这样一直和外界保持联系,我高二的时候精神状态稍微好了点,提了心在学习上,但是成效不大,最后高三努力靠勉强刷题,高考分数线也没有如意考上重本线。(现在回看当时的经历,我觉得当时精神状态可能也没有完全恢复好,学习上有一些心理障碍,有一些学科其实很有趣但我本能抗拒去学,不愿意去接受,总是有给自己加一些我就是学不会的消极暗示)

有时候想,如果当时父母能送我去私校念初中,尽早适应这种身边都是优秀的人的竞争氛围,是不是高中我就不会经历抑郁;如果父母当时带我去看心理医生更全面的治疗,是不是我就会学习成绩有所提高考上一个社会认为有就业保障的重本学校?

但是世上又有哪些过去能重来呢?

即使重来,我也不一定还会走上平面设计这个我喜欢的道路吧。

翻回高中时的微博,发现自己以前在学校还办过义工组织,筹划过义工活动(???)

可能就是高中的经历开始,不愿意呆在原来的城镇,原来的环境的想法越来越强烈 - 特别是在上海工作和到伦敦学习以后,遇到更多优秀的朋友或陌生人(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其他国家的),了解到人生其实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也意识到两代人背景差异导致的沟通断层难以缝合。父母对教育的不甚上心,对北上广深就业竞争残酷的不够了解,曾让我觉得难以和他们找到共同话题。

也不是不知道他们70/80年代是怎么过来的 - 从小他们就爱给我讲年轻时吃苦的事,小学时我第一次听到的时候就哭了。原来那个年代真的会挨饿,能吃上肉、能上学、能去外省走一遭,居然都是稀罕的事。后来圣诞节回国,和朋友住一起跟着她看《大山大河》,一个讲改革开放40年的国产剧,才对父母这一代人的成长经历有了更深的视觉理解。

看着宋运辉就想起我爸

历史造成的经历创伤,我父亲是一个例子。父亲在那个年代是极其聪明的人,年年初中高中会考都拿市里第一第二,以他的资质考上大学是不成问题的。我爷爷去世得早,家境贫寒,奶奶从小一个独身女性拉扯着几个孩子长大,”平时兄弟姐妹穿的衣服都是用破蚊帐布缝补出来的”。那个年代上学对底层老百姓也不容易,我父亲从小读书的学费都是家里五个兄弟姐妹一起打工赚钱供出来。

家里环境的悲凉,想要改变现实的愿景,他当时就决定要去考市里的师范而不是大学,因为师范学校“每个月给学生发政府补贴“,不再需要家里辛苦地出钱,而且以后还有机会去政府工作(which he believes 是现实不幸和资源分配不公平的根源),希望能有朝一日能改变这个社会;从我出生到现在,每一年在家他都会和我声讨这个社会存在的各种不公平现象。

圣诞回家看到我爸给自家花园手绘的建筑图 - 你能相信这是一个没学过建筑只有机电背景的将近五十的大叔绘的图吗?

但是我自18岁以来形成的观点是,几十年过去了,即使社会公共资源在增加并且越来越好,另一个不得不否认的现实是 - 很多优质的资源,在当下商业社会就是要付出金钱或其他等价物去获取的;在上海工作和伦敦学习,越发感受到了这个道理。以教育资源而言,就是 physically 不公平的,不管在中国,还是英国(甚至欧洲),都一样。优质的教育资源总是集中在富裕的地区,中产阶级的家庭都想尽办法送孩子到好的公校/私校念书,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以及未来潜在的工作人脉;即使父母受过高等教育,也不乏有希望孩子能学更多的,报各种补习班兴趣班。

在英国不少工薪家庭的本地学生只能靠政府学生贷款的学生紧衣缩食地完成学业,只希望毕业后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 年轻的时候没有额外的资源去看更大的世界,对自己的未来也没有太大的期盼和规划 - 在我的学校,本科中的英国学生对课业和自我发展 commitment 高的并不多。


父母自身有足够的高度和教育背景去带领孩子的成长,理解并支持孩子自己想走的路,能成为更好的独立个体 - 这样的不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品的原生家庭,在中国,应该还是很稀有的一件事情。年轻时结识到更优秀的朋友,会忍不住比较“别人家的父母”,对父母有理想化的期待,越比较越失望,而不能对亲人直言内心的苦闷,导致的是和父母不止的争吵和冷战。

如今试着理解父母,也试着让他们接受我的观点,进程缓慢,难是很难,毕竟我和父母差了将近30年造成的背景和理解差异;所幸我的父母即使逐渐年老也还愿意听进去我的措辞。

翻回看5年前和当时的团队一起做的活动留念照,忍不住感叹 I was such a baby!

我们这一代人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层面上,是更幸福的吧。有比上一代人更自由做自己的氛围。

我的父母可能很难想象,在深夜经过淮海中路上的天桥,我看着底下路灯霓虹,车云穿梭,就会忍不住感叹 “这是我的上海,我能在这里成为我想要成为的人”的那种心情;也可能会有些无语(?),我在伦敦的时候,其实甚少想家,比较想念的是上海这座城市,有聊得来的朋友,可以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也可能会有些伤心(?),原生家庭对我来说,相对我居住过的城市而言,已经不能给我带来更多的归属感。

所以现在每年回家,回到家乡,最长不让自己呆超过一星期,太长了就会受不了“人情粘腻”,亲戚朋友的唠叨,缺乏我喜欢的艺术和设计氛围的小镇环境。(更别提我越发生疏的粤语,每次回家习惯性讲普通话都能感受到和环境的一丝格格不入)

但只要回到家里,还是会有那种可以直接做自己的舒畅。窝在从小生活的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小镇环境,每天素颜出门,跟着父母喝早茶爬山,那种极其平和的心境是城市生活没办法带来的 - 家乡纵有再多的不如意,我还是能在这里做那个安得青山绿水的野小孩。


每个社会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有的改变都需要时间。第三波女权主义经过百年的发展才有了如今散播在社会各界的广度,全球化过程行进之间仍能看到种族歧视的言论见报;改革开放四十年了,我们这一代人才有了人人都能上大学的机会。

不同时代造成的原生家庭的环境也许很难改变,但是接受和承认骨感的不公平的社会,尽量以自己能获得的有限资源并创造更多的资源去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才是目前我更关心的事情。

(当然,在实现自我的同时,做什么行动能对社会更有益,也是值得思考和可以从身边小事做到的,这里篇幅过长就不展开了,以后有机会再写一篇。)

最后补一张高中学校的照片 - 即使高考成绩不理想,在这里度过的三年美好岁月也把“要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种在心里生根发芽了。

相关文章

  • 家乡纵有再多的不如意,我还是能在这里做那个安得青山绿水的野小孩。

    最近应该不少人被这部讲原生家庭的剧“都挺好” 刷屏了吧? 我翻微博追韩剧的时候,被这部剧的热门视频刷屏了,开头那几...

  • 随笔/81

    纵有再多的恶意与误解 也没关系阿 朝着那个远方 成为更好的自己吧

  • 青山绿水我的家乡

    晚饭后出来锻炼,偶然拍下了这个镜头。怎么看怎么美。 虽然我的家乡并不富裕繁华,可他青山绿水,人际关系简单。 之前早...

  • 黑山白草2

    我出生在大西北贺兰山脚下的一个煤矿,这里对我来说,就是我的家乡,很多人对家乡的回忆都是青山绿水、风景优美,但在这里...

  • 读:我和我的家乡

    双眼噙着泪水,读着“我和我的家乡” 我想回老家乡下 那个村庄里有我的家 白天青山绿水,夜晚繁星点点 柴门老屋大锅台...

  • 家乡的青山绿水

    家乡,这个平凡的字眼,带给了我无限的乐趣;家乡,这个普通的环境,给我营造出不同的爱;家乡,这个充满了生机的地方,为...

  • 【梦的启示】

    梦总能让我看清自己在潜意识深处的那个4岁小孩。 现在甚至更加的强烈能在梦中梦看见原来做这个梦是4岁小孩,在恐惧什么...

  • 哪怕家乡温情再多,还要义无反顾到大城市闯荡

    1 在城市里,哪怕房价再高,挤再多地铁,加再多班,却还是要比在家乡找到更多...

  • 2019-05-02

    家乡的风俗,立夏日或谷雨日小孩们去烧野饭。 小时候的野饭,就是未成年几个小孩成群结伙,在立夏日或谷雨日前,事先商定...

  • “我还是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孩!”

    1 阿槐梦到了十二岭。 梦里她在十二岭脚下奔跑,风把树吹得东倒西歪,有个声音在她耳边轻声说:“再快一点。” 这是阿...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乡纵有再多的不如意,我还是能在这里做那个安得青山绿水的野小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nqa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