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日 星期五
丁青松是一位来自美国的牧师,现在生活在台湾。他的《兰屿之歌》洋溢着非凡文采。当然少不了翻译者三毛的功劳。
书中文章记录着他与当地人的生活,他的所见所闻。没有过多的评价,只是怀着深深的爱意观察后所得。文笔优美,透露淡淡忧伤和迷惘。
刚到兰屿时他才二十五岁,尚未涉世,差不多还是个孩子。同龄的美国青年在大都市狂热地蹦迪,他却被派到偏远落后的小岛上孤单地传教。
他喜欢这个淳朴的岛屿,为它的落后深深叹息。他不断要求自己去帮助,去分享。可是这样做反而会让某些人贪起便宜、变得懒惰。
岛屿上的原住民,有的要求改变,奋勇前进;有的固守传统,不愿妥协。矛盾与冲突是任何前进中的车轮都无法避免的颠簸。
三毛的序《有这么一个人》,让人欢欣、喜悦。她说:“景色的美丽事实上是拿它无可奈何的”。切中吾心。
2016年9月5日 星期一
周末半夜起床看书,契诃夫的短篇小说随手翻来。和屠格涅夫一样,他对于细节的描绘,对于心理的揣摩也是力争极致。
或许短篇小说是放大几个细节,而长篇小说是放大整个结构。甜品与大餐。
2016年9月7日 星期三
宝贝发烧,待在家里。照顾完宝贝又看起《兰屿之歌》。
丁神父没有回避贫穷和思想落后导致的隔膜问题,真心关怀当地人。悲天悯人的神父。
不知是三毛翻译得好还是丁青松的原作好,整本书的文章仿佛叮咚的泉水,清凉地滋养人心。
遗憾的是,书中有印刷错误,一部分文字重复,一部分丢失。好可惜。一定买本给自己存着。
开始后半部分的《清泉故事》。
2016年9月8日 星期四
摘完桂花之后阅读《清泉故事》。书中的感悟与空气中弥漫的桂花香一样让人舒适沉醉。
善良温和的丁神父在清泉一待就是数十年,据说现在还在那里。
融入山间,相伴泰雅人,传递爱、分享爱、记录爱。宁静的山村与肃穆的教堂相得益彰。
昨晚睡不着的时候,总是回想书中的内容,感受缕缕温暖。
还想了想人们为什么需要宗教。或许宗教的仪式感和分享机会是人们最需要的。
好想拜见丁神父。
2016年9月9日 星期五
近日也在读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
这位幽居的诗人超有灵气。完全不受干扰地创作属于自己的诗歌,即使浅白的句子也那么富有哲思。
想抄下她的每一首诗,整齐地抄下来,寄给远方的朋友。
不过,看她的书信,感觉她是活泼外向的性格。为何选择了不一样的人生?坚定而执着的奇人。
读诗之后翻开了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俄国纪行》。
冷战伊始,他和一位摄影家朋友穿越重重人为的意识形态屏障前去苏联。他们发现了什么?
以书为旅,漫游世界,甚而宇宙。人心变得宽阔,不再纠结于小人小事。如此,读书的意义才能达到一二。
2016年9月12日 星期一
《俄国纪行》非常有趣。
1947年7月至9月,两位美国人到苏联旅行,企图拨开阴翳,消除主流媒体的偏见,亲眼见见战后苏联人民的生活。
他们见识独到,不愿人云亦云。虽然努力撇开政治,还是受到政治的干扰。
幽默的斯坦贝克没有尖锐地批评,只是坦承一路的尴尬、困顿、舒心的时刻。书中还穿插了同行两人在生活上的小癖好,甚为有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