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不了很长的读后感。但这本书真的写的挺好的(就是那么苍白)小说家和心理学家这两个身份对我来说就是double kill !!!
我感动于最后马歇尔回忆他童年家庭的那段。他觉得他父亲那样的营生是令人难过的,羞耻的,不体面的。事实上,我也遇到过像他父亲那样的人。但我对他的态度却不同。这不同的态度这让我想起了有一次我兴致勃勃地跟我妈回忆小时候那个"屋顶厨房",母亲苦笑"确实,那时侯太窘迫了"。她听不出来我对于那贫苦生活的留恋,我也很惊讶我心中的快乐回忆在她心中是难过的日子。是想说不同的人对同一件是态度不同?不是,只是想感叹一下每个人果然都独立的,至少在感受上。
(附马歇尔的回忆和我的回忆)
“他有一间很小的杂货店,六尺见方。我们靠这个店维生。有一天,一个客人进来说要买双工作手套。我父亲指着后门说,他必须去后面的储藏室拿货,可能要花一两分钟时间。嗯,根本没有储藏室。后门通往一条巷子。我父亲跑出巷子,到两条街外的市场,以一毛二买了一双手套,然后跑回来,以一毛五卖给那位客人。”
我和我朋友在学校门外的小市集上买水果。那里人很多,很热闹。我们停在一个小摊子前,看着那不称心意的香蕉,问那个老板还有没有多余的。那老板说有。然后就跑了起来,像是有了笔大生意。那动静,让周围的摊主都酸溜溜地羡慕他。
“他死得很早,永远被那杂货店困住了。要跑太多路,太多三分钱的交易。每当我想到赚钱、亏钱或浪费钱,我就会看见我父亲穿着肮脏的围裙,在巷子里奔跑,风吹在脸上,头发飞扬,喘着气,像拿着仪杖一样高举着一双一毛二的手套。”
我还记起当时我们因为他的大阵仗而不好意思地"被迫"多买的尴尬。但也更会记得,那个老板从提着几串香蕉从拐角出来的那种激动与自豪。那时我就很羡慕,觉得这种满足于自己小生意的生活太美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