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家那个村子里,住着百十来户人家,他们祖祖辈辈都是种地的庄稼人。那时的庄稼人,没什么娱乐,农忙时节,在打谷场上看场电影就是最高兴的事了。
那时,看电影对于全村人来说,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是件十分重要的事。电影是在村里打谷场上放的,自带凳子椅子,自占场子。一有了消息,马上就有人从村头传至村尾。村里的人家多是几代同堂,每家都有好几个孩子,少的三四个,多则十个八个。家中老大成了大人,要帮父母种地,老二要到河里挑水,搬椅子占场子的任务就自然落到那些小的身上了。那些小孩也甚是积极,才过中午,晚上的饭就吃进了肚子里。然后,把椅子搬出门口,上面再摞上一两把,全村的孩子浩浩荡荡就出发了。我那时五六岁的年纪,也是其中的一员。可此时,太阳还高悬在天空,天还早得很呢。
等到天色黑下来,电影也快要开始了。这时,谷场周围已经站满了人,有的趴在柳树上,有的爬到电线杆子上。孩子们用力地向里面挤,进不去,就使出惯用的伎俩怪叫几声,那站的人以为真地挤着了孩子,于是立即闪个道儿,孩子们就进去了。这时候各自的父母也从地里回来了,站在外面的人多,孩子看不见,就站在椅子上向四面喊叫:“爸呀——妈呀——我在这里——”那外面的父母,在人声嘈杂的氛围中,也分辨不清这到底是谁家孩子的声音,就亮起了高腔:“三子——”里面立即有一大群回声。谁家没有个二子、三子呢?待到各自寻到各自的位置,电影已放了一大截。
放映的片子,通常是抗战片。那时,人们的思维极为简单,电影也简单,好人坏人极易分辨。如果穿戴朴素、相貌端正,有时帽子上有颗红五角星的,那定是红军,是好人;如果身上绸子缎子或瞎了一只眼、或歪着嘴巴的必是恶霸,是坏人无疑。这些三岁半的小孩子,也看得懂。恶人是遭人痛恨的。故事的结尾,往往是好人得了胜利,于是人们都顺了心,都高兴起来,认为这是部好片子,值得一看。
现如今,村里到处建房子,再也没有了宽敞的打谷场,街面上也有了电影院,看电影再也不需要自带椅子了。然而由于家家都有了电视机,电影院却显得很是冷清。长大的我们再也找不到童年时那份挤着人群看电影的激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