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学生讨论了三个星期的幸福,从个人体验到身边范围其他人的标准,再到全世界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族群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以至于,身份认同这个主题下其他的子话题如健康与生活方式,亚文化等,都要被我一笔带过,甚至以课堂检测的方式让学生自学了。
我认真问自己,值得吗?思索了快一个星期以后,我的回答是:值得。因为只有找到自己,明白自己要什么样的幸福,已经拥有什么样的幸福,一个人才能真正接受自己。接受了自己,也就相应的接受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所处的亚文化圈子。同时,通过放眼世界的观察和探索,他们也相应地了解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亚文化。所以,幸福作为身份认同的一个子话题,必然成为讨论的重中之重啊。
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我们的课堂也真正做到了相互激发、教学相长。
从学生说“幸福就是拥有爱人和被爱的能力”开始,我就被他们深深地震撼和感动了。后来他们又说“帮助别人比自己独自快乐更幸福”。在我的追问下,学生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比如我捡到50块钱,我当然可以非常自私地拿来用了。花这种突然得到的钱会使我感到快乐,而丢钱的人肯定不快乐。但是如果我找到失主,把钱还给他,那么他自然会觉得非常快乐,我也会因为自己做了好事而觉得很有成就感,很自豪,那么这份快乐就是两个人的快乐,是一种双赢(学生原话说的是“赢赢”),肯定比我一个人建立在别人难过基础上的快乐要更多更持久啊。一份快乐如果能持久,那就是幸福了啊。”是啊,花钱让人快乐,但帮助他人会带给人幸福。快乐是短暂的心情,而幸福却是持久的体验。孰轻孰重,这帮小孩清楚得很呢。
再后来,我们又分组讨论和呈现了世界不同地区的人对幸福的体验和追求,他们介绍了不丹,介绍了巴西,介绍了印度、加拿大、芬兰、德国、俄罗斯……最后竟然引发了一场辩论:无知是不是一种幸福?在这场辩论中,有的学生一会儿正方一会儿反方,大玩左右双手互搏术;也有的学生欲言又止,似乎觉得确实无知是一种幸福,却又舍不得放弃探索人类无穷的知识与智慧,即使知道得越多越痛苦;还有的学生眨巴着大眼睛,一言不发,但我还是看到了他思考的可爱模样。
在经过漫长的,一轮又一轮的讨论、分享、课堂呈现与交流之后,我再看这些学生,他们的眼神似乎和刚刚入校时有了那么一点点不同,或许是已经适应了高中的生活,或许是不再兴奋、不再紧张,又或许是少年人的成长如此迅疾,除了每天早上起来发现自己又长高长壮一点,也能感受到自己的思维每一天都在更开阔、更严谨,思考也更全面、更深邃。有几个第一堂课还在打嘴炮开玩笑的男生,到后来,也日渐沉稳,开始认真思考,认真准备测验,准备课堂呈现,认真和大家交流探讨。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自己曾经看过的一幅漫画。一堵画得花团锦簇的墙面前站了三个人。第一个人,直接站在地上,他的视线被这面墙完全挡住,所以他只能看到虚假的美好,或许这就是无知的幸福。第二个人踩在了一叠书上,这个高度刚刚好够他看到墙外的世界。那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污染、战乱、人性的丑陋,世界的复杂灰暗,一览无余。这或许就是知道越多痛苦越多?然而,还有第三个人,他站在一叠高高的、高高的书上,这高度可以帮助他越过虚假的幸福与美好,越过现实的压抑与黑暗,看到那乌云之上的天空,看到太阳在世界的尽头散发出的万丈光芒,看到黑暗与丑陋之上的希望和美好。
或许这就是知识的意义吧。当我们一无所知时,我们就觉得眼前的一切便是全世界,它温暖而美好;当我们掌握了一些知识之后,我们便开始思考和质疑,批判现实的不公,批判这世上所有的虚伪、冷漠和残忍;只有当我们拥有了足够多的知识,再把这些知识酿造成人生的智慧之后,我们才会看到黑暗之上光明,痛苦尽头的希望,所以,知道越多越不幸福,只能说明,我们知道得还不够多,我们还没能够将我们所知道的,转化成自己的智慧,去抵御冰冷而残酷的现实,去看到超越眼前生活的希望和美好。
我想,等下学期回来,结束这个单元的时候,我要把这张图给我的学生们看,告诉他们,我对这个辩题的思考和结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