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马丁。“打开精准表达的金钥匙”,尽在《开口说话必听的27节表达课》。
我们都知道,表达不是一个单项的过程,它需要对方的反馈、回应。如果对方的观点、想法跟我们是一致的,那么,我们就和对方达成了共识,这时候,表达也才是有效的、成功。
达成共识,是我们表达的目的,而与对方建立共鸣,则是我们达成共识的前提。所以,这节课,我们要讲的内容是:如何把话说到点上,建立共鸣获得持续好感,最终实现达成共识的表达目的。
在表达中,与对方建立共鸣,我们需要掌握四个要点:
一、将心比心
将心比心,很容易理解,就是要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在谈话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防备心理,有些话题,你以为没什么,但对方可能就特别敏感,这时候,我们就要以将心比心的心态,去感受对方之感受。如果我们发现对方对当前的话题感到排斥,就必须要赶快绕开这个话题;如果我们发现对方在谈到某个部分的时候非常难过,就要尽量的去体会他内心的悲伤;如果我们发现,在聊到某个话题对方非常兴奋、开心,我们就继续延展这个话题,投其所好。
避开对方的雷区话题,很重要的一点,是在谈话之前先了解一下对方的经历背景、喜好避讳等等。怎么了解?通过共同的朋友、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等,有太多渠道可以利用了。只要有这个意识,这些信息我们基本都能了解到,只有先了解对方,谈话才更能有的放矢,快速建立共鸣。
有人可能说了,“马老师,我找他就是想聊这个话题,但是对方很排斥怎么办呢”?很好办,刚才我们已经说了,如果对方感到排斥,我们必须要绕开这个话题,但并不是不聊,而是先隐藏起来,迂回处理。
当我们切换话题,而对方又聊得非常愉快的时候,说明彼此已经建立了一定的情感基础,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把话题引入正题,对方会更容易接受。
将心比心,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事情,会让我们更快与对方建立共鸣!
二、真心实意
将心比心赢得了对方的好感,建立了初步的共鸣,我们如何从自身角度出发,寻找契机,让彼此间共鸣更进一步呢?还是一个词“真心实意”!
在我的课上,我经常跟我的学员说,表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真诚”。我们看到的所有影视剧、小说作品,再天大的矛盾,最后都是靠真诚、真心去化解的。苏大强,这么讨人厌的一老头,儿子被他折腾的离婚,女儿几乎跟他断绝关系,但最后,当他拿出遗书,坐在三个子女面前,承认自己一辈子胆小怕事,一事无成,说出了自己对于三个孩子的感情和牵挂。这一刻,他用作为一个父亲的真心,化解了和子女之间的隔阂与恩怨,这就是真诚的力量。
只要你真心实意和对方交流,就能唤醒对方的真情实感,建立属于你们之间的共鸣。
当然,真诚的同时,我们还要保持判断力和自我边界意识,不是什么人都能掏心掏肺的,也不是什么事儿都值得掏心掏肺的。第一次见面,你上来就跟人抱头痛哭,说自己昨天晚上刚失恋,特难受,你觉得对方可能感同身受吗?不会的,只会觉得你这人是不是有毛病。你失恋痛苦,当然是真情实感,真心实意,但是你和对方还没到聊这个的程度。大家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分寸感。
三、有来有往
不管是“将心比心”还是“真心实意”,讲的都是我们如何通过“说”与对方建立共鸣。第三点,我们就要讲一讲,如何从“听”中与对方建立共鸣。
开篇,我们已经说了,表达不是一个单项的过程,它需要对方的反馈。如果我们自己总是一个劲儿说得没完没了,不给对方说话的机会,最后一定是一场失败的谈话,因为对方没有参与感,你都不给他机会“鸣”,你们又怎么能产生共鸣呢?
所以,在谈话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给对方说话的机会,给对方说话的机会,就是给彼此建立共鸣的机会。
在表达完自己的观点之后,加上一句“这个事儿,你怎么看呢?”“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把话题丢给对方,鼓励对方参与讨论。在参与的过程中,对方会投入自己的思考、情绪、感情,同时你还能从对方的表达中获得很多有用的信息,比如他们公司有一个特别爱打小报告的杰西卡,特别招人讨厌。这时候,你该怎么办?赶紧抓住这个话题,“哎呀,是嘛,我们公司也有一个爱打小报告的阿曼达~~”,通过同一立场,你们会迅速建立共鸣。
这里有一个小窍门教给大家:和对方一起吐槽不满,是最容易拉近彼此关系,建立共鸣的!
当然,让对方开口也存在另一种风险,万一对方的观点和我们截然相反,怎么办呢?这个我们在第一节课《掌握6大表达核心逻辑,让人愿意听你说》中也提到过,要“不分对错”,允许对方持有不同的观点。在这里再交给大家一个小方法:
从对方的表达中,努力找到你和他的共同点。比如,你希望这个周末能够约对方去郊区爬山,呼吸呼吸新鲜空气,锻炼锻炼身体,可是对方觉得呢,周末去爬山太累了,希望找个安静的地方,喝喝茶,看看风景。如果你只关注彼此的分歧,你想爬山,对方不想爬山,那可能你们就不会有第二次约会。这时候,我们要努力找到彼此的共同点,你们都想周末约会,但又不想在市里,对吗?这是你们的共识,从你们的共识出发,找到解决方案。比如,在山脚下找间风景好的民宿,你可以早起去爬山,对方在山脚下喝茶看风景,晚上你们还可以一起看星星看月亮,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理想。从前一个共识,诱发彼此之间的共鸣,最后达成终极共识!
四、把“我”变成“我们”
前面我们说了“将心比心”“真心实意”“有来有往”,其实都是为了把“我”变成“我们”。
有段时间“我们”体特别火,秀个恩爱,发个朋友圈,动不动就发张牵手照片,写上“我们”俩词儿,简直是狗粮届的翘楚。但是“我们”这俩字儿,不光秀恩爱官宣的时候好使,和别人建立共鸣,拉近关系也特别好使。
“我”和“我们”有什么区别?看上去只是多一个字儿,但实际上差别可大了去了。“我”是比较个人的,自我的表达,当我们说“我”的时候,就主动把自己和对方割离开了,“大路朝天,各走一边”的感觉。“我们”呢,恰恰相反,是把我和你联系在了一起,你和我站在一起,在同一个阵营,才能叫“我们”啊,这在心理学上有个专业名词叫“卷入效应”。
把“我”变成“我们”的过程,就是寻找彼此之间共鸣的过程,比如“我们都对这件事情感到遗憾”“我们都好想离职,换一家公司”“我们都好想拥有一段不离不弃的爱情”。我们每说一次我们,都是在告诉对方,我和你是一个阵营。既然都是一个阵营的朋友了,想建立共鸣,自然也会容易的很多。
所以,要想跟对方快速建立共鸣,少说“我”,多说“我们”。
从图库选择图片
好了,总结一下本节课的内容:
如何把话说到点上,建立共鸣获得持续好感,一共有四大要点:
1.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感受对方之感受!
2.真心实意:以真心实意,触发对方的真情实感,保持判断力和自我边界意识,不是什么人都能掏心掏肺,不是所有事儿都值得掏心掏肺。
3.有来有往:鼓励对方开口说话,让对方在交谈中投入思考、情绪、感情、同时从他的口中,寻找到有用信息,建立共鸣。
4.把“我”变成“我们”:把对方拉入自己的阵营,少说“我”,多说我们。
关于课程的相关问题,大家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如果你觉得我们的课程还不错,有用、有趣、请分享给你的家人、朋友,帮助更多想要提升表达能力的人。“打开精准表达的金钥匙”,尽在《开口说话必听的27节表达课》,下节课我们要讲的内容是《实用避坑指南,不做“聊天终结者”》,我是马丁,下节课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