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讲是考研分析,不如讲是决定考研以后想法的整理
这个学期是进入大学以来一个很不一样的学期,第一个转折点在数学建模竞赛,这是第一次参加建模,第一次当队长,第一次独自做决定,,,最终拿到了省一,坦白说,这是个曲折经历后的意外惊喜。这次经历提醒我,其实我并不太排斥这种集体讨论的学术性生活吧。
第二个转折点是去听完图论报告会以后,突然得到了不少同学,老师,旧友的肯定。我很惊讶的。当时,高考完遵从各方意见来到这所学校,我很不开心。不喜欢这个城市种种,也不喜欢这个学校,抱着自己开心就好的心态,秉持着“中庸之道”。这种情况下还能被记住,使我意识到原来我也不算是一个太差的人。
第三个转折点是准备教资考试,真的很不想成为一名老师了,教师应该是一份很神圣的职业,而不是一份赖以生存的工具,但是感觉自己现在的专业素养,能力还不足以使自己面对这份工作。
第四个转折点应该是生病请假了一周,回家妈妈陪我去做检查,等结果出来的那个晚上自己哭了很久,甚至想好了计划A,B,C。当然,这是虚惊一场。可这次真的使我意识到,应该趁年轻做些自己更应该做的事,同样要保证自己身体健康。这种经历是痛苦的,但也带来了成长,可却不能为他人所道。
开始有考研的念头后也咨询了很多老师,学长学姐。听了许多想法,计划,,,但自己其实是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章程,具体考什么学校,选什么方向。
特别是万一自我放弃了,就数学专业而言,其特殊性——孤独抽象,常常失败,这个是不可避免。
所以我决定有一次试考研的经历
考研也是一次应试的经历,但应试,速成,成绩等等,在你没有足够强大的知识体系做背景前,这将会成为你痛苦的源泉。
所以我把一月下旬到五月当做试考研期,再次期间,尝试建立良好的数学知识体系,数学学习思维;明确自己是否可以忍受学习期间的孤独,失败经历;找到自己水平的正确定位;六月份明确自己是工作还是考研,考什么学校等等。
今年自己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把数学当成生活。
人可以看作元素,加以某种特征限制不同的人就属于不同的集合,各种社会法则可以看成为种种映射,再加以限制,于是形成了群环域等等。
这是把生活看作了数学,那么为什么不能把数学看成生活呢!这是一个双射,从理论上讲是可行的。在你的工作领土上,你就是上帝,你来创造这个世界,听起来是不是很酷?
寒假:过一遍陈纪修的网课,重新梳理一遍数分知识体系,做完陈书上的习题
三月:至少做完2/3的北大的那本数分习题集(这本书没答案,弄起来很麻烦)
四、五月:复习高代,解几,重新梳理一遍知识体系,做完课本上的习题
英语:报了一个考研辅导班(没有意外,坚持跟直播)
英语听力:虽然考试不考,但挺重要的,每天坚持听一会儿吧(ノ˃̩̩Δ˂̩̩ )ノ这几天一直在睡觉弄程序,没有考察app,争取放假前弄好
网友评论